目前分類:[歐洲崛起時代]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肆、中國能統一,歐洲為何不能?

    中國統一,是由秦國為之,則秦國與其他六國之間有何優點可以脫穎而出,必須先予釐清。次就歐洲各國稱雄一時之君王,予以對照。最後再就最有可能的歐洲國家檢討其何以不能統一歐洲?

一、秦國致勝的特徵

歷來討論秦國能統一中國的優點,大約包括:戰略位置、文化風氣、君王素質、變法及人才五個項目。戰略位置上,秦國地處西垂,與三晉(韓趙魏)地處四戰之地相比,進可攻、退可守,但此戰略位置不獨秦國所有,燕、齊、楚國亦有之,縱然排除遠僻東北處的燕國,齊、楚兩國都是春秋以來之傳統強國,地大物博,光就戰略位置而言,秦國並未獨具優勢。文化風氣上,秦國文化、經濟落後,且久與西方義渠等部落征戰,民風強悍。齊國向來富足,又屬文化先進地區,社會風氣較為驕奢;楚國地廣人稀,河湖交錯,謀生不難,民風雖非強悍,但久為南方大國,人民對楚國之認同意識強烈。故以文化風氣而言,齊、楚兩國固不如秦國強悍,但楚國民族意識強烈,有助於禦外。以君王素質論,秦孝公推行變法,果斷剛毅;秦惠王始稱王,吞併巴蜀;秦武王一介勇夫,在位四年即死;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最久,重用強將良相,打下統一基礎;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即死;秦莊襄王文弱,在位三年即死;秦始皇年幼即位,一代帝王,其堅忍、智謀及膽識均屬卓越,秦國在此期間之君王素質並非均屬上乘,但變法之初的秦孝公、秦惠王,長期在位的秦昭襄王素質均佳,終至秦始皇能完成統一大業,莽勇及文弱之君王在位都不久,不能不說是僥倖。齊國之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均屬名君,趁戰國初期已完成變法而強大之魏國,東西無法兼顧之戰略劣勢,先後二次戰爭擊敗魏國,至齊湣王時代,齊國之綜合國力與秦國不相上下,甚至更為富強,乃能破燕滅宋,然齊湣王是志大狂妄之君,外交政策欠缺彈性,內部又與宗室權臣孟嘗君互為傾輒,亦欠缺如秦國可以據守函谷關以退外敵之隘口,終至敗亡,嗣後繼位之齊襄王、齊王建,均為謹小慎微之輩,先後在位十八年及四十三年,長達六十一年間,齊國幾乎是奉行「孤立主義」,坐視秦國大軍橫掃中原,與秦國相比,齊國文弱之君顯然在位過久。另楚國君王素質,比齊國更糟,楚威王北拒三晉及齊國,東擊越國,拓地千里,堪稱名君,然自楚懷王以後,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一代不如一代,多屬貪圖逸樂之輩,晚期君王更迭頻繁,還發生攻殺君王之政變,是以君王素質而論,秦國幸得名君長期在位,略勝一籌。

戰國時代,各國變法圖強,尤以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前已敘及,為何秦國能做到如到徹底?個人以為恐怕正由於秦國經濟文化相較於東方諸國均屬落後,改革之阻礙較小,且秦國民風強悍,變法首重軍功敘爵,平民可按此戰功獲爵,此為商鞅獨創而為東方各國變法時所欠缺或不足者,以此耕戰之法互為配套,造就出令東方各國膽寒的強大戰爭機器。荀子曾評論齊國「技擊」之兵不如魏國「武卒」之兵,魏國「武卒」之兵又不如秦國的「銳士」之兵,可為例證。齊國軍政在戰國時代並無明顯重大的變革,而楚國仍屬貴族聯合政權,吳起逃亡至楚推行變法,在楚悼王去世後,就政亡人息,之後的歷代楚王亦未就軍政組織推行重大變革。反而是戰國初期的魏國變法,稱雄一時,但受限於四戰之地的不利戰略位置,無法繼續擴張。戰國中期的趙國在趙武靈王時代曾經推行「胡服騎射」,就軍制進行改革,但並未及於其他層面,影響範圍有限,不過,戰國晚期東方諸國當中,僅有趙國尚有能力能抵禦秦國攻勢,直至「長平之戰」耗損過鉅而國勢日衰,故就變法之項目,秦國可謂脫穎而出。最後,秦國是各國當中,重用外來人才即客卿數量最多,執政期間也最久的國家,此點,其他各國均無法相較,秦國客卿著名者如商鞅主導變法;張儀推行連橫;范雎主張遠交近攻;呂不韋、李斯先後相秦,為秦國擬定了配合時勢變化之軍事外交策略,戰略目標明確,廣聚人才的效益至為明顯。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中國領土面積近960萬平方公里(此為美國CIA的數據,不包括與印度爭議的藏南地區及台灣、港澳),日本及朝鮮半島面積分別約為37.8萬平方公里及21.4萬平方公里,合計59.2萬平方公里,如將日本與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面積合計,相當於1019萬平方公里。歐洲包括英格蘭、愛爾蘭等島嶼在內,面積約為1018萬平方公里,中日韓與歐洲諸國分據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總面積相近,歷史發展卻有諸多相異之處,饒富比較趣味。日韓情形暫且不論,中國歷史上西周政權崩潰後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約550,可與歐洲歷史上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的中古至現代歐盟成立前(公元前476年至公元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簽訂,約2468年),互為對比,雖然時空背景不同,歷經之期間長短亦有顯著之差距,同屬統一之舊秩序崩潰後,封建制度過渡至中央集權的過程。特別是最近希臘等歐豬各國財政惡化之風暴影響,歐元區面臨分裂解體或進一步強化統一財政措施的分歧點,專家都認為歐盟雖有統一貨幣政策卻無統一財政政策,乃致無法應變,而統一財政政策牽涉到更進一步的合作與執行,徵諸歷史經驗,需要政治的統一安排,一旦歐盟能達成統一財政政策,其未來將走向更緊密的政治統一,或許此時與中國統一前的歷史予以對比,能讓我們對於歷史的長期發展有不同的觀察面向與思考空間。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領域,以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為主,不包括現今東北、漠北、新疆、西藏、雲貴等地區,而歐洲中古時代之領域,亦不包括俄羅斯草原、巴爾幹半島及南歐部分由伊斯蘭教徒佔領之地區,在時空之對比上容有不精確之處,只能說是相對的概括比較而已,合先敘明。

 

貳、共同點

一、舊秩序崩潰: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倫佐像

一、
含著金湯匙出生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梅第奇家族,以金融業者身份崛起,在科西莫時代,已經操控佛城之政權,為了配合科西莫一連串的政商行動,梅第奇銀號在歐洲各地重要城市相繼開設,大量借貸給各國王公貴族,在政治、金融兩方面都成為義大利半島不可忽視的家族勢力之同時,被後人尊稱為「輝煌者」、「偉人」的羅倫佐於一四四九年誕生了。羅倫佐是科西莫長子皮耶洛(為了與同名的孫子區別,史家慣稱其為「痛風」皮耶洛)的長子,也就是科西莫之孫。羅倫佐是「痛風」皮耶洛連生三女之後的第一個兒子,他的誕生,對於梅第奇家族就是一大盛事。羅倫佐其貌不揚,甚至算是個醜男子,鼻子塌扁,聲音斯啞,但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與當代的人文學者、作家、藝術家等交流頻繁,學習騎馬、獵鷹、寫詩、彈琴,文武雙全,據說現代義大利的中小學課本還收錄有羅倫佐的詩做為教材。金融業出身的科西莫父子,知道自己並非權貴出身,便傾全力以貴族教育方式來栽培這個年輕人,結果,塑造出比當時貴族還更像貴族的羅倫佐之人格特質,未滿十五歲,就已經以梅第奇家族代表之姿出訪米蘭、羅馬、那不勒斯,讓各國王公貴族都對其驚人的智識及才華讚嘆不已。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查理公爵像

一、
歐陸強權

中世紀末期的歐陸諸侯國:勃艮第公國,由法國瓦洛王朝旁系繼承後,經由歷代公爵勵精圖治,並趁「英法百年戰爭」之際,周旋於英、法兩國間而崛起,復因婚姻繼承關係,成為富饒的低地國地區(現今的荷比盧)大部分領土的統治者,國勢蒸蒸日上,於「好人」菲力普三世公爵時代,勃艮第公國宮廷的財富、文藝水平,都算是歐洲頂尖的水準,甚至比瓦洛王朝嫡系的法國宮廷來得富強。自從九世記查理曼帝國分裂成三部分:西法蘭克王國(相當於現在法國)、東法蘭克王國(相當於現在德國)及中法蘭克王國(相當於現在比利時、瑞士、法國勃艮第、洛林、亞爾薩斯、普羅旺斯及義大利北部)以來,早已消逝的古代中法蘭克王國領域上,首次出現像勃艮第公國這般強有力的單一諸侯國,可以與西邊的法國國王與東邊的日耳曼皇帝鼎足而立。一四三三年十一月十日出生於第戎(Dijon)的查理,原本是父親菲力普三世公爵與母親葡萄牙公主伊莎貝拉(航海王子亨利的姊妹)所生的三男,由於兄長俱亡,查理成為公國唯一男性繼承人。查理繼位前的稱號是夏洛斯(Charolais)伯爵,當他還只是個伯爵時,就已經展現強悍的作風及野心,其父親身體健康不佳時,於一四六五年就讓查理負責實際政事,統領低地國、勃艮第及其他散落各地的領土。一四六七年,查理正式繼承富饒的公國,查理內心對於擺脫與法王之間的封建臣屬關係而成為獨立王國的國王充滿了熱切的期望。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歷山大六世像

一、
當選教皇

文藝復興時代,墮落的羅馬教皇代表性人物,便是全名為羅德里戈..博爾吉亞(Rodrigo Borgia)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於 一四三一年一月一日 出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原名Roderic Lanzol,因擔任教皇的舅舅卡利克斯特三世重用親族而發跡,乃改從母姓博爾吉亞(Borgia。年輕時的亞歷山大六世就讀於波隆納大學研讀法學,原本私生活尚稱節制,但目睹當時羅馬教廷神職人員普遍墮落腐化的習慣後,立刻沾染該風氣,熱中追逐金錢與女性,私生活紊亂,還曾讓羅馬教廷為之側目的程度。當教皇英諾森八世去世後,樞機主教當中,以亞歷山大六世及後來亦擔任教皇的尤里烏斯二世為有力的候選人,兩人明爭暗鬥,最後由亞歷山大六世靠著大量金錢賄賂而於一四九二年當選教皇,讓知情者為之譁然。尤里烏斯二世深恐亞歷山大六世對己不利,乃流亡至法國依附法王查理八世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恰好有格友提問有關此系列參考資料的問題,TH在此利用此文一併說明,也聊聊歐洲歷史的閱讀心得。格友提到部分文章似與維基網Wiki的部分內容近似,說實在話,Wiki的內容資料是我的網路參考資料來源之一,但不是全部,我還另外參考了許多書籍及個人旅行歐洲時所拿到的簡介或當地買到的參考資料,透過比對整理後,依自己的心得及整理後結果而寫下各篇小文,部分內容會大同小異,因為是討論同一個人事物啊!特別藉此澄清。

Wiki
的內容是由各個網路作者自由創作,內容非常豐富,亦各有所本,但是,因為創作者來源不一,每篇文章程度參差不齊,有些過短,有些過長,有些內容有待斟酌(當然我自己寫得錯誤更多啦!),這是參考其內容時,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其次,Wiki的中文版內容還是不夠齊全!譬如關於本系列前兩篇有關「奧地利的胡安」及「布列塔尼的安妮」兩篇人物小傳,Wiki的中文版完全沒有介紹,所以在參考Wiki上的資料時,我是參考日文版及英文版的相關說明。基本上,各國歷史人物,當以母國的版本介紹最為詳細,勉強讀英文版及日文版,已是我個人最大的極限。

關於歐洲史的書籍,撇開專業學術書籍不論,市面上的中文參考書籍已經是汗牛充棟,且散見於各個學科領域,我所做的爬梳工作,就是閱讀不同的資料(來源當然有限!我又不是要搞學術論文!),去蕪存菁,辨別異同。我側重的是大時代潮流下,每個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有血有淚的人生經歷,因此,交代整個時代背景後,就會直接寫感興趣的人物小傳。以[歐洲崛起時代]系列與[日本戰國時代]系列相比,前者困難度遠高於後者。當初寫[日本戰國時代]時,沒有一套完整的架構,只有初步的想法,邊寫邊修改,而且只集中在戰國武將而已,其他人物一概不論,這是因為剛開始的目標就只是單純地把戰國的遊戲與歷史興趣整合起來罷了。但是寫[歐洲崛起時代]系列時遭遇到很多困難: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安妮像

一、公國的女繼承人
一四七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誕生於布列塔尼公國南特城的安妮(Anne de Bretagne),父親為布列塔尼公爵法蘭西斯二世(Francis II)。身為公爵家族唯一長大成人的子女,且無其他旁系男子得以繼承爵位,安妮注定要背負著布列塔尼公國未來的命運。法蘭西斯二世曾參與由勃艮第公爵「魯莽的查理」號召成立的「公益聯盟」,一同對抗強力伸張王權的法王路易十一世,為了對抗法國王室的威脅,剛滿四歲的安妮先被許配給英國王太子愛德華五世(約克家族),時值英國爆發約克家族及蘭開斯特家族競爭王位的「玫瑰戰爭」,年少的愛德華五世擔任國王不久,就被囚禁在倫敦塔,後來下落不明,據信遭到滅口。法蘭西斯二世只得再為安妮另謀親事,這次看上的是喪偶的哈布斯堡家族馬克西米連(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但是婚事尚未安排妥當,法蘭西斯二世於一四八八年狩獵時從馬上摔倒而死,突如其來的意外,迫使十二歲的安妮接掌成為女大公。布列塔尼公國群龍無首,貴族結黨營私,爭奪攝政位置,聰慧而早熟的安妮必須與各方勢力周旋,力保公國前途。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唐.胡安像

一、皇帝的私生子

奧地利的唐.胡安(西語:Don Juan de Austria,英文:Don John of Austria,亦可譯作唐.約翰)於 一五四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左右,出生於巴伐利亞的雷根斯堡,幼名為Jeromín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其母親芭芭拉(Barbara Blomberg)只是中產階級出身的歌手,當年因為查理五世參加雷根斯堡的帝國議會而邂逅芭芭拉,露水姻緣生下了唐.胡安,由於芭芭拉改嫁,三歲時,年幼的唐.胡安託由他人撫育,輾轉被送往西班牙交由查理五世的宮廷執事官員夫妻視如己出般的照顧,在靠近馬德里近郊的小村莊成長,與一般村童玩在一起,並學習西班牙語。直到一五五六年,查理五世將西班牙王位傳給其子菲力普二世而退休返回西班牙後,父子兩人於一五五七年才首度相見,查理五世仍未正式承認唐.胡安為其子,但來日無多的查理五世不免擔心年幼的唐.胡安的未來,他承諾一定會好好照顧他,但翌年一五五八年就病逝了,身為私生子的唐.胡安頓時陷入前途未卜的困境。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瑪格麗特像

一、
被誘拐的新娘

奧地利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出生於一四八0年 一月十日 ,父親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母親為勃艮第公國女大公瑪麗(Mary of Burgundy),瑪格麗特為兩人所生之長女。瑪格麗特在父母共同治理法蘭德斯地區的時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一四八二年,母親瑪麗病逝,法蘭德斯地區爆發反抗外來者之哈布斯堡家族的風潮,馬克西米連一世倉皇離開,在Malines城市的瑪格麗特,因當地有力貴族與法王路易十一世的密約,被強制送往法國的安伯茲堡,自一四八三年起,以作為王太子查理八世未婚妻的身份,接受法國王室的宮廷教育。年幼的瑪格麗特,就這樣與家人分離獨自生活在異鄉,直到查理八世於一四九0年登基為王,準備與瑪格麗特完婚,瑪格麗特形式上即將成為法國王妃。但由於馬克西米連一世準備與布列塔尼公國的女繼承人布列塔尼的安妮Anne of Brittany)結婚,引發法國王室的不安,查理八世為了確保布列塔尼為法國所掌握,乃以武力攻佔布列塔尼,強迫安妮與自己結婚,並宣告其與瑪格麗特的婚約無效,瑪格麗特喪失了王妃的資格,同時,因為解除婚約引發的陪嫁領地糾紛未能解決,而遲滯在法國尷尬度日,瑪格麗特直至一四九三年始獲准返回童年故鄉的法蘭德斯地區。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查理八世像

一、
複雜的婚姻
法王查理八世,於一四七0年 六月三十日 出生於羅亞爾河流域之安伯茲堡,父親為法王路易十一世,母親則為薩伏衣公國的夏洛特公主,由於兄長均告夭折,身為唯一獨子的查理,順理成章地成為王位繼承人。路易十一世原本想替還年幼的查理八世安排之婚姻對象,是勃艮第公爵「魯莽的查理」之唯一女繼承人瑪麗,但瑪麗以查理八世年紀小於自己十三歲為由而拒絕,轉嫁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連(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稱馬克西米連一世),嗣後,馬克西米連一世與瑪麗所生之長女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被法蘭德斯叛變的貴族送往法國,由法國王室撫育,形式上成為查理八世的王太子妃,路易十一世去世,十三歲的查理八世登基,先由其姊安妮與姊夫波旁公爵彼得二世(其女婿為查理三世)攝政。由於馬克西米連一世在原配瑪麗皇后去世後,有意與布列塔尼公國的女繼承人布列塔尼的安妮Anne of Brittany)結婚,使得法國王室面臨哈布斯堡王朝東西夾擊的風險,查理八世乃宣告其與瑪格麗特婚約無效,強行派軍進攻布列塔尼公國,逼迫安妮同意與查理八世結婚,奪走了老丈人馬克西米連一世的續絃對象。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易十一世像

一、
不安分的王太子
路易十一世出生於 一四二三年七月三日 ,正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西元一三三七年至一四五三年),其父親為法王查理七世,據說路易十一世,少年時期就沈默寡言,攻於心計,認為其父親查理七世過於軟弱,所以不敵英國,或許此為其日後不斷挑戰其父親的心理因素。原本還是王太子的查理七世獲得「聖女」貞德的協助,登上法國王位,促使淪於英國統領大半部的法國各地爆發反抗英軍佔領的行動,但查理七世後來坐視遭到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好人」腓力,Philip the Good)逮捕的貞德遭到火刑,藉此保留與腓力三世和解的機會,最後迫使英國放棄了加萊以外的佔領區,贏得「英法百年戰爭」最終的勝利。查理七世在戰爭後期即致力於打擊法國的封建貴族,但野心勃勃的王太子路易十一世,卻想盡快登基為王,受命領軍抵禦英軍之際,居然於一四四0年與其他法國封建貴族聯合起兵叛亂,企圖逼迫查理七世下台,遭遇失敗後,路易十一世獲得父親查理七世的寬容,但於一四四六年,路易十一世仍然陰謀叛變,嗣後又擅自與薩伏衣公國的公主夏洛特結婚,企圖與薩伏衣公國結盟,與查理七世分庭抗禮,查理七世忍無可忍,下令剝奪路易十一世的俸祿,斷絕其經濟來源,路易十一世並未就此屈服,反而於一四五六年投奔查理七世的對手: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迦斯東像

一、
前程似錦

迦斯東(全名為Gaston de Foix), 一四八九年十二月十日 出生,其家族Foix為法國南部與西班牙亞拉岡交界處Foix領地的貴族出身,母親係奧爾良公爵查理之女,因此,奧爾良公爵路易為其唯一的舅舅,當法王查理八世意外死亡後,奧爾良公爵路易於一四九八年繼承王位而稱路易十二世。身為新任法王外甥的迦斯東,身價立刻水漲船高,成為法國宮廷備受矚目的年輕人,迦斯東之姊澤芬(Germaine)並嫁給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當續絃(斐迪南二世原配之伊莎貝拉女王業已病死),路易十二世曾與斐迪南二世協議,協助西班牙征服那瓦爾王國,但條件是斐迪南二世死後必須將那瓦爾國王頭銜傳給迦斯東繼承。迦斯東英挺豪邁,頗受貴族名媛之親睞,據說他是那瓦爾的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Navarre)之初戀情人,而瑪格麗特只有一個同父同母所生的弟弟,正是路易十二世的女婿兼繼承人而於日後成為法王的法蘭西斯一世,可見迦斯東與法國王室之關係至為密切,其嗣後並受封為內穆爾公爵(Nemours。當迦斯東與瑪格麗特的感情如膠似漆之際,迦斯東卻於一五一一年接獲了其舅路易十二世的徵召命令:派往義大利接任法軍指揮官的職務。迦斯東被迫與情人分離,匆匆地前往已廝殺多年的「義大利戰爭」的戰場接管軍隊,當時,他才二十一歲。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方索一世像

一、文藝貴族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夾處於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教廷各強國之間的費拉拉(Ferrara),統領當地之家族為艾斯特家(Este),從中世紀以邊境伯爵身份君臨此地以來,歷經四百年的歲月,依序晉升為侯爵、公爵,該家族並以藝術的贊助者、音樂的愛好者著稱。費拉拉公爵艾爾柯雷一世(Ercole I)與妻子那不勒斯費蘭特國王的公主愛麗娜那(Eleanora)所生之子女都獲有良好的人文教育,長女伊莎貝拉及次女碧翠斯,均被世人稱頌為「文藝復興之花」,長子阿方索一世(Alfonso I),於父母殷切的期盼下,於 一四七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誕生。阿方索一世與其美麗的二位姊姊一樣,在費拉拉宮廷充滿文藝氣息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為英挺而具知性美之青年。一四九六年,阿方索一世迎娶米蘭公爵斯福查家族的Galeazzo Maria之女Anna Maria 為妻,同時其姊碧翠斯嫁給米蘭公爵之弟魯多維科(後來成為米蘭的執政者),斯福查家族與艾斯特家族締結雙重婚姻,鞏固雙方的情誼,共同對抗威尼斯。第一任妻子去世後,阿方索一世於一五0一年迎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女兒:美艷的露葵琪亞(Lucrezia,這是她第三度的政略婚姻),減緩來自於露葵琪亞強悍的兄長西薩.博爾吉亞的壓力。深知小國自 強及 君主無情之道的阿方索一世,於一五0五年繼位公爵後,遭逢異母兄弟的奪權陰謀,於一一五0六年將彼等以不敬罪名逮捕入獄,囚禁終身,解除了繼承危機。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西莫像

一、
銀號東家

梅第奇家族(Medici)之早期成員雖然也有參與佛羅倫斯的城邦政治及商業活動,但奠定該家族成為佛羅倫斯執政的名門,甚至是名震歐洲之義大利望族代表者,即為科西莫(Cosimo)。科西莫出生於 一三八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其父親喬凡尼(Giovanni)於一三九七年在佛城創設了梅第奇銀號,開始經營金融業,在喬凡尼謹慎地營運下,特別是經手羅馬教廷的收入及金融業務後,梅第奇銀號成長迅速。科西莫繼承銀號時,銀號的規模更是擴張至歐洲各地,包括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羅馬、那不勒斯、威尼斯、安科納、比薩、米蘭;瑞士的日內瓦、巴塞爾;英國的倫敦;法蘭德斯的布魯日;法國的亞維農等地,都有梅第奇銀號設立的分號,可以說除了日耳曼北部「漢薩同盟」控制的領域以外,歐洲主要的商業重鎮都有梅第奇銀號的蹤跡,各國的王室、貴族及羅馬教宗、神職人員,都是梅第奇銀號的客戶。科西莫不僅是個金融鉅子,他也是文化藝術事業的重要贊助者,與人文學者、藝術家互動密切。據學者研究,柏拉圖哲學在希臘、羅馬時代結束後,於文藝復興時代重新蔚為風潮,影響後代歐洲思潮,正是科西莫大力推廣所致。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尤里烏斯二世像

一、
流亡法國

本名朱利亞諾.德拉.羅維雷(Giuliano della Rovere)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Julius II,亦有翻譯為朱利亞斯二世或猶利二世,於一四四三年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附近的小漁村,其父為漁民出身,由於其著名的學者叔父於一四七一年當選為教皇西斯篤四世(Pope Sixtus IV),尤里烏斯二世的人生因此有了重大轉變,靠著當時羅馬教廷盛行的「裙帶關係」(nepotism,源自義大利文姪子(包括私生子):nipote之意),尤里烏斯二世以教皇姪子身份,二十八歲就被拔擢為樞機主教,歷任波隆納、亞維農、奧斯提亞等地的大主教。由於西斯篤四世最為寵信的親族彼得.里阿瑞歐(Pietro Riario)樞機主教突然過世,尤里烏斯二世前途看漲,被認為是熱門的教皇候選人。但是,西斯篤四世去世後,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分別於一四八四年及一四九二年先後出任教皇,而亞歷山大六世一向是尤里烏斯二世的死對頭,亞歷山大六世運用教皇權威拔除掉尤里烏斯二世的許多職務,並計畫予以毒害,尤里烏斯二世因而流亡法國,依賴法王查理八世的庇護,並多次鼓動查理八世進軍義大利,希望藉機促使亞歷山大六世跨台,但亞歷山大六世同意查理八世所率大軍無害通過羅馬教廷領地而進攻那不勒斯,而繼任查理八世之法王路易十二世更進一步與亞歷山大六世合作,共同打擊米蘭公爵魯多維科,還冊封亞歷山大六世之私生子西薩為范倫提諾公爵,尤里烏斯二世只能無奈地靜待時機轉變,據說尤里烏斯二世亦曾與短暫執政佛羅倫斯的薩伏納羅拉密謀對付亞歷山大六世。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薩像

一、世俗野心
西薩.博爾吉亞(Cesare Borgia,亦有翻譯為凱薩.波吉亞或切薩雷.波吉亞),誕生於 一四七五年九月十三日 的羅馬近郊,係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本名為羅德里戈,Rodrigo)登基前與有夫之婦所生的私生子,西薩的誕生確保了母親及母親之配偶藉此獲得羅德里戈庇蔭的榮華富貴。博爾吉亞家族原為西班牙貴族,後來十五世紀初移居至義大利,當亞歷山大六世當選為教皇後,權力慾極深的亞歷山大六世便計畫強化羅馬教廷的權威。西薩雖在十六歲時被教皇父親任命為瓦倫西亞主教,後來升任樞機主教,但他展現了對於世俗權力的興趣,據說其涉嫌謀殺了自己的兄弟胡安(Juan),成為博爾吉亞家族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亞歷山大六世便於西薩二十二歲時予以解除聖職,讓其還俗,成為羅馬教廷的軍事指揮官。當法王查理八世發動第一階段的「義大利戰爭」時,羅馬教廷選擇與法國敵對的那不勒斯結盟,導致法軍兵臨羅馬,西薩成為人質,隨同查理八世出征那不勒斯,但後來他化妝成馬車夫逃回羅馬。嗣後,亞歷山大六世為了替西薩謀取世俗的權位,命西薩擔任使者,派往法國面見繼承查理八世成為法王的路易十二世,透過教皇的權力同意路易十二世休妻(查理八世之姊),改而迎娶查理八世遺孀布列塔尼的安妮皇后,以確保布列塔尼繼續為法國王室所掌握,西薩並與法國Albret家族的夏洛特(Charlotte)結婚,受法王冊封為范倫提諾公爵(Valentinois),路易十二世還贈送一批軍隊及豐厚賞金予西薩。羅馬教廷與法國的利益交換,促使路易十二世得以南下入侵米蘭,進攻米蘭公爵魯多維科.斯福查,展開第二階段的「義大利戰爭」,西薩則隨同法軍回到義大利,準備大展雄圖。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馬基維利像

一、共和國秘書

西方著名的政治學作品「君王論」作者尼可羅.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於 一四六九年五月三日 誕生於佛羅倫斯(翡冷翠),據說馬基維利誕生時,雙眼睜開,與蘇格拉底一樣,暗示著將來會成為不平凡的思想家。馬基維利的父親是法律顧問,但非執業律師,其家族為地主階級,雖非佛城之權貴家族,惟家族中人不乏參與政治活動者。馬基維利父親喜好藏書,希臘、羅馬等古典書籍不少,所以馬基維利雖僅受過有限的教育,其年少時的閱讀經驗,奠定其日後寫作思考的基礎。馬基維利年少時,目睹了佛城掌權者羅倫佐.梅第奇縱橫義大利維持各方勢力均衡的時代,也經歷了羅倫佐去世後,法王查理八世發動「義大利戰爭」,梅第奇家族垮台,多明尼克派修士薩伏納羅拉進行神權統治的變動。當一四九八年,馬基維利滿二十九歲時,薩伏納羅拉遭到火刑,佛城建立共和政府,默默無名毫無政治資歷的馬基維利,脫穎而出,被國會選為第二秘書處秘書,開啟了他的仕宦生涯。歷來史家對於馬基維利為何能擊敗其他三位學經歷都比他完整且年長的候選人而當選有諸多說法,無論如何,馬基維利自此開始參與佛羅倫斯的政局,躍上歷史舞台。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莎貝拉女王像

一、
秘密婚禮

十五世紀的伊比利半島,共有五個國家併存,分別是西部的葡萄牙、中北部的卡斯提亞、東北部的亞拉岡、北方的那瓦爾及南部的格拉那達,前四者均為基督教國家,後者則為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國家。 一四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伊莎貝拉誕生,其父親為卡斯提亞國王約翰二世,母親則為葡萄牙公主伊莎貝拉。伊莎貝拉尚有同父同母之弟弟阿方索,且約翰二世另有與前妻亞拉岡的瑪麗亞所生的亨利四世作為王位繼承人,原本王位是與伊莎貝拉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但父親約翰二世去世後,異母兄長亨利四世立刻放逐伊莎貝拉王后及其子女,所以伊莎貝拉從小是在偏遠的地區成長,沒有受過正式的宮廷教育。當亨利四世因為其所生之女喬安娜被懷疑是其王后與他人之私生女後,亨利四世無法順利將王位傳給喬安娜公主,伊莎貝拉的弟弟阿方索成為王位繼承人,但阿方索十五歲時死於床上,原因不明,伊莎貝拉遂成為部分貴族擁立而抗拒喬安娜公主繼承的對象。年輕的伊莎貝拉,深知自己身負重任,為了對抗亨利四世,私自決定與鄰國亞拉岡的王子斐迪南結婚,斐迪南野心甚大,為了統合西班牙,也願意與未來有可能繼承卡斯提亞王位的伊莎貝拉結婚,一四六九年,斐迪南僅與隨從數人前往卡斯提亞的法來多利會見伊莎貝拉,兩人瞞著卡斯提亞的國王及貴族而秘密結婚,這個當時前途未卜的婚姻,竟成了日後西班牙統一的起點。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法蘭西斯科像

一、
傭兵統帥

義大利自中世紀末期以來就戰亂頻繁,但各城邦主要依賴僱傭軍作戰,所以傭兵成為專門職業及有利可圖的事業,其中最為傳奇的傭兵統帥莫過於後來成為米蘭公爵的法蘭西斯科.斯福查(Francesco Sforza,亦有翻譯為史佛爾扎)。法蘭西斯科出生於一四0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其父親亞蔻波(Jacopo,又名Muzio)原本就是傭兵首領出身,母親露西亞(Lucia)係亞蔻波的寵妾,後來被迫改嫁。法蘭西斯科從小就跟著父親四處征戰學習軍事知識,十一歲時繼承那不勒斯國王分封其父親的特里卡里科(Tricarico)伯爵領地,後來以鄰近亞德里亞海的安科納(Aquila為據點,逐漸建立威望及名聲。曾經先後受僱於那不勒斯、米蘭、佛羅倫斯、羅馬教廷、威尼斯等國擔任軍事指揮官,是十五世紀義大利首屈一指的軍事將領,被時人尊稱為「軍人之父」,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依靠己力改變本身社會地位的最佳典範。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阿爾布克爾克像

一、
葡國戰將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亦有譯作阿布奎基),生於一四五三年,早年參加葡萄牙在北非的軍事行動,戰功卓越,忠貞開明,為葡王約翰二世John II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二世、若昂二世)的寵臣及愛將。葡萄牙經由達伽馬發現印度航線之後,葡國決定運用優勢的海軍實力排除其他競爭者,而獨佔東西方貿易之利益。阿爾布克爾克早於一五0三年即奉命率領艦隊前往印度,協助與葡萄牙友好的印度科欽(Cochin),抵禦與葡國敵對的卡利克特的進攻。一五0七年,阿爾布克爾克又受命率領艦隊進攻波斯灣戰略要地荷姆茲,迫使當地統治者向葡國稱臣納貢,並讓葡國興建要塞,企圖阻擾過去伊斯蘭教徒從印度經由荷姆茲進入阿拉伯半島的傳統貿易路線。葡王曼紐爾於一五0五年任命素與阿爾布克爾克不和的另一將領法蘭西斯科.德.亞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擔任第一任印度總督,負責經營葡國在東方的事業,以科欽為基地,亞美達率領的葡國艦隊數度與埃及、印度卡利克特的聯合艦隊激戰,威尼斯為了延續過去佔據東西方貿易仲介的角色,也暗中協助埃及海軍與葡國船艦作戰,亞美達在其任內相當程度地削弱了伊斯蘭教徒在印度洋的海軍實力。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