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旅客,對於吳哥遺址印象最強烈的畫面,應該就是吳哥寺(小吳哥)高聳的尖塔倒影在水池前的影像了。我們抵達吳哥遺址的第一天下午,只是單純地繞繞暹粒市區,熟悉這個環境,真正的行程,是從第二天清晨五點從飯店出發前往吳哥寺欣賞著名的日出活動。還是泛著藍黑色的朦朧天色,已經有許多遊客陸續來到入口處,由於事前沒有特別留意相關資訊,直到看到其他旅客帶著手電筒而來,我們才發覺如果想要欣賞日出而沒有帶手電筒的話,要行經兩側都是運河圍繞的遺址入口石板道路,是相當危險的事,視線極差。還好,前面的遊客有帶手電筒,我們緊隨在後跟著些微的亮光,小心採著剛下過雨有點積水濕滑的道路,步入眼前龐然黑暗的巨大建築之中,還搞不清楚建築的實際輪廓。等到進入後,發現已經有許多遊客或坐或站,各自盤據適當的位置,等待黎明的到來。人聲逐漸鼎沸,天色也已見魚肚白的顏色,三座尖塔造型的陰影逐漸清晰可見,這三座寶塔的形狀,也正是柬埔祭國旗的徽記。每個人都有如石像般,懷著朝聖的心情,看著雲彩的變化,等到時間一分一秒地經過,天色雖已全亮,但三座寶塔上方盤據的烏雲,將陽光隱蔽起來,人們紛紛發出失望的嘆息,此時聽到旁邊應該是台灣旅客的對話:「今天大概又看不到了日出了!」、「這幾天天氣不太好,每天早上來都看不到!」,真是令人吃驚,看來吳哥寺的日出朝聖活動,可真是可遇不可求啊!我們只能望著三座寶塔,想像著日光從最高的尖塔露出光芒四射的氣勢。


天色既亮,趁著早晨清新的空氣,沿路走向正殿,一邊走著,不免讚嘆這座偉大的建築,雖然沿途以那迦蛇神(Naga)形狀製作的欄杆已因歲月而斑駁脫落,但數百年前的榮光,當你踏上巨大的石板路上時,依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當距離逐漸靠近時,才能辨識原來是五座尖塔,四座小尖塔圍繞著中間最巨大的一座。吳哥寺是從十二世紀的「太陽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國王開始建造,作為其陵墓使用,但直到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國王在位時才完成這巨大的建築工程,前後歷時七、八十年。整個建築佈局方整,互相對稱。裡面有一些角落有人供奉著佛像,拿香向遊客招手拜拜,這可是要付香油錢的,沒興趣的話,可不要隨便拿香就拜喔!


如果年紀太大或行動不便者,來到吳哥遺址,尤其是吳哥寺時,樂趣會大大減少,因為諸多寺廟都需要手腳並用攀爬而上才能換取良好的視野。沒有人工扶手階梯,只有歷經久遠歲月的石基及石階能夠讓你攙扶上下,近乎七十五度仰角,讓人心生崇畏之心,登上尖塔上方,彷彿更接近了神話中「須彌山」的境界,眺望四周,一片叢林野地之中,處處都是歷史遺跡散落各處,如同蓮花盛開於人間一般。吳哥寺四周全被巨大的運河所包圍,目前經過整理規劃,如同大型公園一般,綠意盎然,如果拿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所精心打造的凡爾賽宮運河來比較,此區運河之規模及氣勢,遠遠不是凡爾賽宮運河所能望其項背。趁著落日餘暉,氣溫較為舒爽時,坐在吳哥寺入口處旁的河堤上,清風吹拂,熱氣全消。


吳哥寺中間主體建築的迴廊浮雕,絕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水準代表作之一。刻畫著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及「摩訶婆羅達」的故事,以及一些戰爭、貴族生活的場面,特別是「乳海翻騰」這座巨大浮雕,將善惡永遠對立的印度教創世紀神話故事表現的淋漓盡致,充滿戲劇張力的力與美。為了能完整地看完所有迴廊上的浮雕,我們在傍晚時間又再次來到吳哥寺,不是為了日落,而是為了將浮雕上的奇特姿態深印腦海裡,那有如舞蹈般動作的律動,觀者無不動容。我們第一次接觸到印度兩大史詩故事,是在2002年前往巴里島度假的時候,在著名的內卡(Neka)博物館裡,無數個精緻的畫作都描述著這相同的主題。整個東南亞的文明元素,如果脫離了印度教神話的內涵,將會失色不少,雖然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但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成為此區域藝術創作的源頭,不論是在吳哥窟的浮雕上或是巴里島的繪畫上。文明是什麼?信仰的力量又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我遊覽吳哥遺址的期間,一直在心中盤旋不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