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中國領土面積近960萬平方公里(此為美國CIA的數據,不包括與印度爭議的藏南地區及台灣、港澳),日本及朝鮮半島面積分別約為37.8萬平方公里及21.4萬平方公里,合計59.2萬平方公里,如將日本與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面積合計,相當於1019萬平方公里。歐洲包括英格蘭、愛爾蘭等島嶼在內,面積約為1018萬平方公里,中日韓與歐洲諸國分據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總面積相近,歷史發展卻有諸多相異之處,饒富比較趣味。日韓情形暫且不論,中國歷史上西周政權崩潰後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約550,可與歐洲歷史上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的中古至現代歐盟成立前(公元前476年至公元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簽訂,約2468年),互為對比,雖然時空背景不同,歷經之期間長短亦有顯著之差距,同屬統一之舊秩序崩潰後,封建制度過渡至中央集權的過程。特別是最近希臘等歐豬各國財政惡化之風暴影響,歐元區面臨分裂解體或進一步強化統一財政措施的分歧點,專家都認為歐盟雖有統一貨幣政策卻無統一財政政策,乃致無法應變,而統一財政政策牽涉到更進一步的合作與執行,徵諸歷史經驗,需要政治的統一安排,一旦歐盟能達成統一財政政策,其未來將走向更緊密的政治統一,或許此時與中國統一前的歷史予以對比,能讓我們對於歷史的長期發展有不同的觀察面向與思考空間。但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領域,以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為主,不包括現今東北、漠北、新疆、西藏、雲貴等地區,而歐洲中古時代之領域,亦不包括俄羅斯草原、巴爾幹半島及南歐部分由伊斯蘭教徒佔領之地區,在時空之對比上容有不精確之處,只能說是相對的概括比較而已,合先敘明。

 

貳、共同點

一、舊秩序崩潰:

    中國自夏商周三代興起,其基本模式都是強大的部落聯盟主完成「家天下」的過程,夏興於中央,商起於東方,周則盛於西方,此時,中原境內是大大小小上千個城邦國家,夾雜以游獵為主的部落集團,或受夏商周王朝之直接控制,或屬附庸,或叛服不定。周王室因邊境民族「犬戎」攻破首都,周平王幸賴勤王的諸侯協助而東遷洛邑重新擔任天子,西周時代結束。由於周王室已喪失權力之主要基礎:西周時期直接控制王畿之人力與物力,又遭到鄭國的羞辱,威權滑落,雖然尚未亡國,控制力卻不復存在,各地諸侯趁勢坐大,不再遵從天子號令,從周公以來建制的封建宗法秩序大亂,奄奄一息。

    歐洲西羅馬帝國遭到日耳曼民族入侵而亡國,由於日耳曼民族仍處於部落聯盟的發展階段,羅馬時代以城市為中心的文明模式遭到嚴重破壞,日耳曼各族紛紛建國,但由於統治技術不佳,都是短命政權,紛亂了數百年。直至查理曼大帝,憑藉武力及個人魅力,又獲得羅馬教宗之加冕,於九世紀初曾短暫地統合了西歐及中歐,但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旋即分裂。嗣後在「莊園經濟」下,各地緩慢地興起了諸多以武力為後盾的貴族領主,逐步穩定了各地的社會秩序,建立起歐洲的封建社會。

 

二、從封建邁向集權:

    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從夏商周一路傳承的發展,但周公東征後,有目的意識地結合宗法秩序而完善之,周王室的親族即姬姓諸侯,遍佈各地,構築起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封建制度。東周春秋時代,諸國爭霸,名義上仍然會以周天子作為號召之旗幟,而提出「尊王攘夷」之口號,可見封建的實質結構雖已崩塌,但形式上仍然存在。直至各國「下剋上」的風氣形成,如「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大夫可為諸侯,平民可任將相,傳統封建的基礎名實俱亡,走向戰國時代,各國力圖變法圖強,拋棄舊封建枷鎖,邁向新集權政策,進行「編戶齊民」,建立君主與人民之間的直接統治,而不再是封建的分層統治。最後,由秦國脫穎而出,擊滅六國及周王室,統一了中國,並繼續沿用「一君萬民」的集權模式,歷時二千多年而不墬,至清王朝覆亡為止。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由日耳曼各民族脫離部落聯盟形式而於各地建國後,逐步發展而成,根基於土地與戰爭之關係,構築國王、貴族騎士、自由民、奴隸,由上而下的階級,各國情形發展不一,與中國由強有力的周王室主導而完善尚有不同。後來各民族國家形成,火砲技術之運用,破除了封建領主的城堡,各國紛紛走向王權集中的道路,出現強調「君權神授」、「開明專制」等形象鮮明的君王,於十七世紀後陸續建制國家統治機構,同時完成了君王與人民之間的直接聯繫,封建分層統治的時代結束。

 

三、諸子百家:

    中國因面臨了封建崩潰的大變局,諸多思想家對於如何因應這個變局紛紛提出散見於各領域的知識思想,包括儒、墨、名、道、法及陰陽家等諸多學派,從復古至革新,從無為至入世,互為辯駁,並受到各國君王的歡迎與鼓勵,如齊國的「稷下學宮」,包括荀子等學術大家,皆至此講學授徒,盛況空前。時代變革,各國圖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

    歐洲於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僅剩教會作為保存知識、發揚教義的文化中心,中世紀以「經院哲學」為代表,但伴隨著地理大發現及文藝復興,歐洲各思想家從希臘羅馬古籍尋求靈感,並對照現實經驗,從十五世紀以來,先後發展了近現代的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及自然科學等各專門領域,人文主義思想家出入各國宮廷,被君王奉為上賓及精神導師,這股浪潮形成了現代全球知識學科的基礎。

 

四、兼併戰爭:

    春秋時代的中原諸國據稱有數百個,直至戰國時代,僅剩下戰國七雄為首的十餘國,最後由秦一統天下。期間發生的兼併戰爭,可謂十分激烈。從春秋初期以車戰為主角,至末期以步兵為主要武力,再至戰國時代的步騎混合。因鐵製兵器之使用,各國「編戶齊民」之完備,於兼併戰爭末期敵對雙方動員數十萬人在戰場上廝殺,甚至是如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達到上百萬人的規模,對於各國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挑戰。

    歐洲中古世紀的封建戰爭,規模小,時間短,但從十六世紀以降,包括法國逐一擊敗諸侯完成統一、哈布斯堡王室以婚姻與戰爭手段兼併、日耳曼諸侯遭普魯士以武力合併為德國等,象徵中古貴族品味的騎兵,已不再是戰場上的要角,步兵方陣、火砲部隊先後登場,導致各國動員兵力規模越趨膨脹。英、法、德(普)、奧、俄五國大肆擴張版圖,不論是「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或「拿破崙戰爭」,都將各國先後捲入戰火,嗣後更因此挑起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死傷數百萬軍民,形成總體戰。

 

五、各國變法

    中國春秋末期,階級流動已經產生,如魯國陽虎乃「陪臣執國政」,原根植於周禮的秩序大亂,社會經濟亦產生極大變化,傳統方式已無法滿足國家社會之需求,「戰國七雄」乃先後變法,改採富國強兵的法家思想,如李俚在魏國,吳起至楚國,商鞅主持在秦國變法,做得最徹底,使秦國改頭換面,最後由秦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歐洲中古時代形成的封建秩序,早已無法適應商業快速發展,社會急遽變動,中產階級崛起的局面,各國紛紛走上變法之途。如英國於十七世紀完成憲政革命,法國於十八世紀爆發大革命,俄國也先有十七世紀彼得大帝之西化政策,後有二十世紀共產黨革命的爆發。所謂資本主義體制者,可以視為是近代歐洲變法的主要內容。

 

六、合縱連橫

    中國戰國時代各國和戰之間,變化迅速,基於客觀需求,提倡「合縱」與「連橫」的人員,紛紛登場,其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不管是「圍魏救趙」之事件,或是「東齊」、「西秦」的兩帝事件,都有大量的外交活動牽涉其中,外交的重要性直接與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

    歐洲各王室的王朝國家,以王室間的親戚關係互為羈絆,君王間的糾紛往往而為戰爭之原因。法國(瓦洛、波旁家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原本為百年之宿敵,但因應普魯士迅速崛起,國家利益高於君王利益,法奧雙方在十八世紀結為同盟,引爆「外交革命」,嗣後,英法從對立轉為合作,德奧亦從對立轉為合作,各強國的外交作為,達成了「歐洲均衡」的情況。

 

參、相異點

一、宗教之重要性不同

    中國與歐洲在此段變動歷史之發展上,有個顯著的差異,就是前者並無因為宗教因素而引發戰爭衝突的紀錄。此或許與中國自古盛行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關,上帝並無具體化之形象、儀式所表徵,亦欠缺歐洲教會及神職人員之組織,中國只有周王室的世俗權威象徵,但歐洲則有教會教皇與羅馬皇帝,分別代表神權與君權的二元體制存在。歐洲在歷史上因為宗教對立而引發了許多軍事衝突,不管是境內的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間,或是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世俗動機往往與宗教因素糾葛在一起,「三十年戰爭」即為其中之代表。

 

二、民族國家觀念之有無不同

    中國古代亦為多民族、氏族雜處的環境,如周王室官員稱楚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等,顯示春秋、戰國時代,語言及民族觀念仍有區別,但中國在此階段卻未形成各國的民族國家化現象,僅有「華夷」之分而已,係以文化認同為主,認同華夏文化者,便逐漸融入此一體系。即使在秦末大亂,六國遺民亦有打著各國旗號者,在「楚漢爭霸」後,很快地就由漢王朝統一收編,並無形成長久之對恃局面。反觀歐洲,各民族大遷移陸續建立國家後,除了宗教思想先後接受基督教影響之外,各國在發展歷程上始終保有語言及認同的分化局勢,拉丁語雖為教會及學術界統一用語,法語也一度成為外交的標準用語,但各國均受民族國家思想之洗禮,導致各強國雖然入侵他國而稱雄一時,卻無力維持長久,如「英法百年戰爭」激起法國人的認同感、「拿破崙戰爭」引爆日耳曼人呼喚統一的聲浪,民族國家的幽靈一直飄蕩在歐洲大陸上空,直至二次戰後歐洲嘗試統合為止。

 

三、走向統合之方式不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之結束,係因秦國擊滅六國及周王室,完成統一中國,郡縣制取代封建制,車同軌,書同文,從此,亞洲大陸東方的統一模式,就在「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間,流傳了二千多年迄今,堪稱世界史上的異數。而歐洲在二次戰後,先進行煤鋼、關稅、貨幣之統合,至馬斯垂克條約簽訂後,歐盟誕生,並陸續成立了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央行等機構,舉世關注其所進行人類史上超越國家所為統合之前瞻試驗。兩者目前雖然都走向統合之途,但方式明顯有別。歐洲諸國先後完成變法(資本主義體制),亦具有發動大規模兼併戰爭之能力,中西歐地區又無天然障礙難以橫越,歷史上亦有例如查理曼大帝、查理五世、路易十四、拿破崙、希特勒等一代帝王梟雄之野心勃勃,為何未能如同中國一般,由特定國家以武力完成統一歐洲,嗣後又在文化認同上強化統一趨向,使國家文明存續千年以上?誠屬世界史上強烈之對比,此乃中歐歷史發展的最關鍵疑問。關於此部分,擬單獨予以討論如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