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19px-Italy_1494_v2[1]
義大利戰爭前夕之義大利勢力分佈圖(轉載自Wiki網站

一、義大利戰爭前後的半島局勢
 
歐洲自從羅馬帝國崩潰,經過了中世紀的蠻族遷移及建國、基督教的普及及封建制度的興衰,歷經了千年之久,長期籠罩在封建王朝的興替與教會勢力的左右之下。因地中海貿易、朝聖活動、十字軍東征,而累積巨大財富的義大利城邦國家,在諸多貴族、富豪、市民的支持下,以豐厚的財力為基礎,自十四世紀左右,由但丁、薄伽丘、佩脫拉克等人引領風氣,首先開啟了後世稱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潮,十五世紀末,在「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時代達到了最高潮,整個義大利的精神及物質文明,領先歐洲各地,後來並影響了其他地區,被認為是近現代文明的先端。掙脫了封建、宗教的傳統束縛,思想上的轉變,也促使了世俗主義的趨向。宗教界的領袖教皇,淪為諸多權貴家族競逐的對象,賄賂、陰謀、敗德等層出不窮,此一時期的教皇,包括西斯篤四世(Pope Sixtus IV)、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等人,為了自己及家族自身的利益,不斷地成為紛爭的參與者,甚至販賣聖職、出售「贖罪卷」以為牟利等。而佛羅倫斯共和國則由銀行業的梅第奇家族所掌握,包括科西莫Cosimo)、皮耶洛(Piero)及羅倫佐Lorenzo)三代先後執政,成為僭主。甚至,原本為一介傭兵首領的斯福查家族(Sforza)的法蘭西斯科Feancesco),在米蘭公爵威斯康提家族(Visconti)斷嗣後,以女婿的身份成為米蘭公爵,躍升一國的統治者。

但各城邦及富豪貴族之間,為了名譽、地位、財富、領土、私人恩怨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展開了一連串合縱連橫及小規模卻無法改變大局的戰爭,其中,以威尼斯共和國、佛羅倫斯共和國、羅馬教廷、米蘭公國及那不勒斯王國為五大主要勢力,他們的同盟及和戰關係,瞬息萬變,彼此都累積了許多宿怨及衝突,並企圖拉攏外來的勢力,作為威嚇對方的手段。在十五世紀之前,由於歐洲其他王朝國家內部被大小封建勢力盤據而欠缺有力的中央政權,即使入侵義大利半島,也都規模不大,為時甚短,所以義大利各方勢力都沒有認真考慮過其他外國勢力長期大舉入侵的實際可能,雖然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警告,但各方勢力僅著眼於眼前的利益,不斷地以各種理由勸誘外國勢力介入半島的情勢,終於導致了外來的長期侵略,從而造成了義大利各勢力喪失了政治獨立,從此淪為外國勢力的禁臠。

另一方面,以葡萄牙「航海王子」亨利及西班牙兩王伊莎貝拉及斐迪南為代表,由葡、西兩國王室贊助而興起的「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在歷經狄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著名的航海家,開啟了大西洋貿易時代,並成功經營了東方航路,原為義大利各城邦所壟斷的歐亞仲介貿易的經濟利益遭到損失,又常常面臨土耳其帝國的威脅。後來加上馬丁路德展開的新教傳教事業,一波「宗教改革」浪潮而興起的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等新教盛行於中西歐北部,及英國亨利八世國王創立了英國國教派(聖公會),連帶地讓羅馬教廷從信徒捐獻而得的收入大減,種種因素,使得義大利原本的經濟優勢地位每下愈況,往後數個世紀,只有在懷舊思緒下成為詩人騷客拜訪的文化故墟。

二、介入戰爭的外國勢力 
引發長達六十五年「義大利戰爭」(自一四九四年至一五五九年)的外國勢力,主要是法國、西班牙及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這三國在義大利半島的競爭,成為往後數百年歐洲列強的外交軍事衝突及平衡模式的先期實驗,即使原本仍帶有中世紀王朝國家戰爭的味道,但已逐漸過渡到近代民族國家戰爭的階段。同時,該次戰爭也證明了城邦國家依賴僱傭軍作戰,已經無法對抗中央集權國家建立的常備武力了。

(一)法國:
 
法國在經歷「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歷代瓦洛王朝諸王均致力消除其他封建大領主,強化中央政權的實力。路易十一世Louis XI)從他父親查理七世(Charles VII)繼承王朝領地之後,趁著對其威脅最大的勃艮第(Bourgogne)公爵「魯莽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亦有翻譯成「大膽的查理」)南征瑞士,卻在「南錫之戰」意外陣亡之機會,順利地將勃艮第公國部分領土收回(低地國尼德蘭區域即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東北部,則由哈布斯堡家族透過聯姻而取得)。而路易十一世之子查理八世Charles VIII),則迎娶布列塔尼Bretagne)公國的安妮為妻,透過婚姻及條約,將布列塔尼納為法國王室領土。當查理八世在法國境內已無後顧之憂時,決定以「收復故土」之名(法國安茹家族曾短暫統治那不勒斯王國)於一四九四年,發動了「義大利戰爭」,為半島的大規模戰事揭開了序幕。

(二)西班牙
 
伊比利亞半島在十五世紀時,為葡萄牙、卡斯提亞、亞拉岡、格拉那達等諸國併立的局面,卡斯提亞的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與亞拉岡國王斐迪南(Ferdinand)於一四六九年成婚,替西班牙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局面,兩王執政時期,除了攻滅南部摩爾人建立的格拉那達,並贊助了哥倫布的探險活動,成就了西班牙日後在美洲大陸的殖民事業及擴張活動。因亞拉岡王室曾經在「寬大的阿方索」(Alfonso themagnanimous)五世國王(那不勒斯國王阿方索一世)時期入侵那不勒斯,嗣後阿方索並將自己的居住地遷移至那不勒斯,開啟那不勒斯王國的亞拉岡王朝時代,同為亞拉岡王室出身的斐迪南(阿方索為斐迪南之伯父)國王對於屬於其堂兄弟統領的那不勒斯王國一直有高度的興趣,遂與查理八世主張對於那不勒斯王位繼承權的立場產生衝突,而出兵干預。

(三)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家族)
 
在形式及名義上,義大利北部倫巴底地區是神聖羅馬帝國所轄,中世紀的皇帝們也曾多次在半島大動干戈,但帝國實際上只是個鬆散的組織,從未有效地統治過半島。隨著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皇帝之位成為該家族的囊中物之後,加上該家族在奧地利周圍的統治已經穩固,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皇帝開始涉入半島的政治。馬克西米連一世透過與勃艮第的瑪麗(魯莽的查理之女兒,且是唯一的繼承人)的婚姻,控制了低地國尼德蘭地區,並同意讓米蘭斯福查家族的綽號「摩爾人」之魯多維科(Lodovico)成為米蘭的統治者,此外,馬克西米連一世在妻子勃艮第的瑪麗去世後,看上米蘭公國的財力,再婚迎娶了斯福查家族的比安卡.瑪麗亞為妻。嗣後因法國率軍入侵義大利,馬克西米連一世又安排了與首任妻子勃艮第的瑪麗所生的長子美男子菲力(Philip the handsome)王子迎娶西班牙伊莎貝拉、斐迪南兩王所生之女兒綽號「瘋女」的喬安娜(Juana)公主,讓弱勢的帝國得以藉由西班牙軍力對抗法國。

三、義大利戰爭的過程 
(一)第一階段:查理八世的入侵 
米蘭執政「摩爾人」之魯多維科,與名義上的公爵焦恩.賈利佐(為魯多維科之侄子)衝突日盛,焦恩.賈 利佐之 夫人伊莎貝拉為那不勒斯王儲卡布里亞(Calabria)公爵阿方索之女,而佛羅倫斯此時與那不勒斯王國有同盟關係,魯多維科內外受迫,一四九四年,適逢那不勒斯老王費蘭特(Ferrante)國王病逝,卡布里亞公爵阿方索繼位稱為阿方索二世,魯多維科乃勸說法王查理八世主張那不勒斯王位繼承權以對抗那不勒斯的勢力。查理八世遂率領三萬大軍入侵義大利,由於米蘭開放邊界,遂使義大利北部門戶洞開,法軍順利地南下,佛羅倫斯執政皮耶洛(羅倫佐之子,人稱「倒楣的皮耶洛」,以區別其祖父「痛風的皮耶洛」)驚慌失措,應對失當,造成佛羅倫斯民眾不滿,梅第奇家族垮台,查理八世進入佛羅倫斯,受到盛大歡迎,包括「一代怪僧」薩伏納羅拉(Savonarola)在內。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自知無力抵抗,乃同意法軍通過教皇領地,阿方索二世急忙宣布退位,由其子費蘭特二世繼位,那不勒斯仍然無力抵抗法軍,王室成員逃往西西里島等地靜觀其變。查理八世沒有遇到太多抵抗就順利地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但查理八世在一四九五年率主力離開那不勒斯後,當地原有的貴族配合亞拉岡王室反抗留守的法軍,西班牙的斐迪南國王也趁機促成「威尼斯同盟」(第一次反法神聖同盟),包括神聖羅馬帝國、羅馬教廷、威尼斯、西班牙,甚至連米蘭都改變立場而加入該同盟。同時,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成立了雙重婚姻,除馬克西米連一世皇帝之長子美男子菲力與西班牙公主喬安娜締結婚約以外,並將女兒瑪格麗特嫁給西班牙王位繼承人約翰。第一階段的戰爭,實際上沒有重大發展,查理八世的主力後來安然地退回法國,半島各國立場依然瞬息萬變,但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藉由同盟關係,開始堂而皇之的介入半島政局。而奧爾良公爵路易(後來的路易十二世國王)對於米蘭的繼承權主張,預埋了下一個階段戰爭的引爆點。

(二)第二階段:法國與西班牙的競逐
 
查理八世因撞到門楣意外死亡,奧爾良公爵路易以旁系身份繼承瓦洛王朝,成為路易十二世(LouisXII),路易十二世取得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同意書後立刻休妻(查理八世之姊),改而迎娶查理八世遺孀布列塔尼的安妮皇后,確保布列塔尼繼續為法國王室所掌握。亞歷山大六世同時將其子西薩Cesare,亦有翻譯成凱薩)送往法國成為范倫提諾公爵,與法國結盟,謀求家族利益。路易十二世再次領軍侵入半島,這次對象換成米蘭的魯多維科遭殃,因為路易十二世的祖母為前米蘭公爵威斯康提家族出身,所以路易十二世堅決主張其對於米蘭領土具有繼承權。西薩配合法軍的行動,並伺機在半島中部羅馬涅地區大肆討伐不服從羅馬教廷的小領主,使得米蘭的南北都遭到威脅,魯多維科不敵,逃往提洛爾(Tirol)尋求馬克西米連一世皇帝的協助,但因日耳曼諸侯的阻擾,馬克西米連一世無力支援,路易十二世順利進入米蘭城內。由於威尼斯與法國達成諒解,約定米蘭部分領土割讓給威尼斯,加上法軍統治不當,引起米蘭公眾不滿,魯多維科趁機回到米蘭,但最後其所依賴的瑞士傭兵拒絕再戰,魯多維科於一五00年被法軍俘虜,成為路易十二世的階下囚,後來老死於法國。路易十二世下個目標自然是那不勒斯王國,與西班牙的斐迪南國王合作,瓜分了那不勒斯王國領地,嗣後,西班牙又把法國勢力逐出那不勒斯,成了最大贏家。稱雄於半島中部的西薩,卻因為父親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於一五0三年病逝後,遭到路易十二世剝奪公爵頭銜及領地,而跟著完蛋(西薩這號人物,曾經吸引馬基維利、達文西與之密切互動)。

由於威尼斯共和國在法國入侵半島時,趁火打劫,佔領了原屬羅馬教廷及倫巴底地區的許多領土,一五0八年,新教皇尤里烏斯二世
Julius II,亦有翻譯成朱利亞斯二世或猶利二世 ,與法國國王路易十二世、西班牙國王斐迪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共組「康布雷聯盟」(League of Cambrai),對付威尼斯,威尼斯在Agnadello一地慘敗,但人稱「戰士教皇」的尤里烏斯二世明白如果持續攻擊威尼斯,半島北部將淪為法國勢力,乃私下與威尼斯和解,聯盟遂告瓦解。為了驅逐法國勢力,尤里烏斯二世於一五一一年協同西班牙國王斐迪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威尼斯、瑞士聯邦及英國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組成「第二次神聖同盟」,歷經數場戰役,於一五一二年,法軍退出米蘭,斯福查家族藉由瑞士聯邦駐軍返回米蘭,法國勢力僅占有熱那亞。第二階段的戰爭,以法國退出米蘭,西班牙則領有那不勒斯而暫時結束。之後,法、西之間在義大利半島及周圍地區又爆發了第三階段戰爭,但此一階段,半島的勢力已不具有興風作浪的主導權,戰爭性質轉變成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法文則為François I,亦有翻譯成弗朗索瓦一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的查理五世(Charles V,德語為Karl V,故亦有譯作卡爾五世)的霸權競爭,已逐漸脫離原本義大利戰爭的特質,容後於下一部分:(貳)「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與挑戰」時再予一併敘及。










a quickr pickr po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