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五世統治之哈布斯堡王朝領域(轉載自WIKI網站)

一、查理五世皇帝的版圖

哈布斯堡家族堪稱是歐洲中世紀至近代長期以來最為顯赫的王族之一,原本為瑞士東北部的地方諸侯出身,自從一二七三年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來,逐步透過戰爭、聯姻手段取得廣大的領地。一四七七年,尚未登基前的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皇帝迎娶了勃艮第公國的女大公瑪麗,藉此控制了低地國尼德蘭地區(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及法國東北部一帶)。一四九六年,馬克西米連一世令長子美男子菲力(Philip the handsome)王子迎娶西班牙伊莎貝拉、斐迪南兩王所生之女兒綽號「瘋女」的喬安娜(Juana)公主,喬安娜於一五00年在低地國的根特生下長子查理,一五0三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生下次子斐迪南。查理先於一五0六年在父親菲力去世後,繼承了祖母瑪麗的低地國領地;一五一六年,外祖父斐迪南去世後,查理因為繼承母親喬安娜的關係,成為統一卡斯提亞及亞拉岡兩國之西班牙國王而稱查理一世,統領疆域包括西班牙、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西西里島及美洲殖民地;於祖父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後,於一五一九年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稱查理五世皇帝。連同其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因婚姻而繼承取得的匈牙利與波西米亞領土在內,查理五世為首的哈布斯堡王朝領地包括現代的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捷克、匈牙利、西班牙、義大利南部、一小部分的法國北部及德國南部領土及廣大的美洲殖民地在內,就形式來看,成為歐洲自八世紀的查理曼大帝以後最大領域的統治者。

然而,查理五世所繼承的版圖,就實質內容而言,卻是支離破碎的。查理五世小時候生長在法語區的低地國根特,低地國說是其心靈故鄉一點也不為過,但最後低地國仍然爆發獨立革命運動。他的帝國核心在於西班牙,可是他即位西班牙國王之初,尚需經過議會要求學習西班牙語始宣布承認其為國王,自己亦常感到在西班牙像是個外來者。他的父系血統根據地在奧地利,講日耳曼語,可是他常遭到日耳曼諸侯的聯合杯葛,日耳曼地區事務主要是委由其弟斐迪南擔任全權代理人。義大利屬於他的勢力範圍,然而查理五世卻縱容紀律廢弛的日耳曼部隊於一五二七年進行「羅馬大劫掠」,一般認為義大利輝煌的「文藝復興」時代就此而終結。他也熱心於美洲的殖民事業,墨西哥及秘魯的征服都是在其任內所進行,麥哲倫展開環球的航海計畫,也是由查理五世所資助。即便以後代史家觀點來看,查理五世只是一大片互無瓜葛甚至是對立衝突的廣域領土之共同統治者而已,但已足以使查理五世成為當時歐洲最有實力的政治巨人,甚至將建立無人可相比擬的霸權,至少,查理五世的敵人是如此地看待。

二、法國與土耳其的挑戰 

查理五世皇帝領導下的哈布斯堡家族盤據著如此遼闊的歐洲版圖,立刻遭遇到來自兩個君主國家的挑戰,一個是同為天主教國家的法國,一個是伊斯蘭教國家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土兩國雖然宗教信仰是對立的,但在世俗的共同利益驅使下,兩國很有默契地採取一致性的軍事行動,而成立同盟關係,來對付哈布斯堡家族。

(一)法國瓦洛王朝的南下 

從地圖上來看,當時法國領土的周圍幾乎都被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所統治,任何一位法 國的 君主,都無法忍受這種形同包圍網的疑慮與困境,何況瓦洛王朝從路易十一世、查理八世到路易十二世,歷代國王為了邊境糾紛及「義大利戰爭」,均與西班牙、奧地 利的 君主大動干戈。法國史上的一代名君法蘭西斯一世國王於一五一五年登基,法蘭西斯一世之妻子是法王路易十二世及布列塔尼的安妮王后所生之女:克洛德,此項婚姻旨在確保布列塔尼繼續為法國王室所掌控,路易十二世曾經考慮讓登基前的查理五世迎娶克洛德,但考量法國可能淪於哈布斯堡家族之手而毀約,改嫁瓦洛家族支系安古蘭伯爵的法蘭西斯一世。年紀相仿的查理五世與法蘭西斯一世之間的競爭,從兩人尚未成為皇帝及國王之前就已經開始。而從小就受到母親影響,接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而成長的法蘭西斯一世,內心對於義大利更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因此,當他即位不過幾個月,就親自率軍南下直取米蘭,在
Marignan一役取得勝利而占有米蘭,重啟第三階段的「義大利戰爭」。馬克西米連一世皇帝於一五一九年去世後,法蘭西斯一世也試圖參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職,但最後日耳曼的選帝候們仍然選擇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擔任皇帝(由奧格斯堡的銀行業富格家族出資協助查理五世賄賂各選帝侯)。兩人的對決,可以說如同宿命一般。

法蘭西斯一世趁查理五世在西班牙遇到「神聖公社」組織叛亂的局勢,先派兵進佔西班牙的那瓦爾,卻遭遇敗戰,而駐守米蘭的波旁(
Bourbon)公爵查理因為其妻遺產繼承問題,遭到法蘭西斯一世及其母親的刁難,憤而轉效查理五世,以帝國將軍名義駐守義大利,法蘭西斯一世無法容忍米蘭得而復失,再次領兵進攻義大利,一五二五年在帕維亞(Pavie)之戰慘敗,法蘭西斯一世遭到俘虜,被送往馬德里淪為查理五世的階下囚,嗣後簽下喪權辱國的「馬德里條約」,同時迎娶查理五世之妹艾麗諾哈為后(原為守寡的葡萄牙王后),並以長子法蘭西斯二世及次子亨利(日後繼承王位而稱亨利二世)作為交換人質,始能返回法國。法蘭西斯一世回復自由後,立刻宣告該條約係遭脅迫而簽,翻臉不認帳,並與恐懼查理五世勢力增強的羅馬教廷、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熱那亞等義大利城邦於一五二六年組成「康亞克共同防衛聯盟」,查理五世大怒,於一五二七年派日耳曼傭兵劫掠羅馬,教皇克里門特七世(Pope Clement XII並被軟禁在聖天使堡(Sant’ Angelo)。雙方後來雖在新教皇保羅三世(Pope Paul III的促請及艾麗諾哈的安排下,於一五三八年會面而訂立十年停戰公約,但法蘭西斯一世與土耳其密謀東西夾擊哈布斯堡王朝讓查理五世知悉後,雙雄於一五四二年起再度對立,最終於一五四四年簽訂克里皮條約(The Treat of Crépy),結束兩人糾纏多年的恩怨。隨著法蘭西斯一世於一五四七年去世,繼位的亨利二世一方面對於在西班牙遭到虐待的人質生涯懷恨在心,一方面對於米蘭主權亦無法忘懷,屢次興兵與查理五世作對,但沒有任何收穫。嗣後,由於法國內部的宗教戰爭已迫在眉梢,亨利二世遂於一五五九年與查理五世的繼承人菲力普二世締結卡多剛伯西斯合約,正式結束長達六十五年之久的「義大利戰爭」。雖然「義大利戰爭」並未讓法國王室獲得任何實質領土利益,但長期爭討義大利,卻讓法國的國王、貴族們直接領略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美學,從而使文藝復興思想傳入法國,為法國後來引導歐洲的文化地位奠定基礎。

法蘭西斯一世與查理五世之間的衝突,也將英國的亨利八世國王捲入其中。深埋亨利八世心中的願望,就是恢復英國王室曾經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席捲法國多數領土的輝煌歷史,加上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凱薩琳王后(亨利八世先後娶了六個老婆),正是查理五世的姨媽,所以查理五世為了反制法蘭西斯一世,便與亨利八世締結同盟。但這個同盟關係非常不穩固,當查理五世與法蘭西斯一世開戰時,亨利八世就被查理五世所重視,而查理五世與法蘭西斯一世停戰後,亨利八世就被孤立了。亨利八世後來為了有男性繼承人而與凱薩琳王后鬧離婚,與查理五世的關係同時陷入緊張,乃至於亨利八世也經常與法蘭西斯一世眉來眼去,謀求對付查理五世。三方的外交關係起伏不定,端視當時的政治局勢而決定,這也是後來歐洲及全球國際外交的縮影。

(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西進
 

查理五世皇帝除了需要面對活力旺盛的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挑戰以外,其領土東部邊境更面臨了強大的敵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Kanuni Sultan Süleyman
綽號「立法者」、「華麗王」,被西方人尊稱為蘇萊曼大帝)。蘇萊曼一世不僅「愛美人」,為了寵妃蘿西蓮娜(Roxelana)寫了不少抒情詩而傳世,他「更愛江山」,在位期間,親自領軍進行了十三次軍事遠征行動。蘇萊曼一世揮軍歐洲東南部,一五二一年,進佔巴爾幹半島的貝爾格勒。一五二六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擊斃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路易二世(又稱拉約什二世II. Lajos),此戰之結果,導致匈牙利及波西米亞國王由路易二世的姊夫也就是查理五世皇帝之弟斐迪南大公所繼承,哈布斯堡王朝與如狼似虎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領土緊鄰,當然不是好事。蘇萊曼一世為了鞏固在匈牙利的戰果,一五二九年,戰矛直接指向中歐的維也納,維也納遭到圍困。雖然最後土軍因氣候及流行病而導致失敗退軍,但已讓查理五世皇帝及其弟斐迪南大公深感震驚,斐迪南大公遣使求和,並繳納貢金給土耳其蘇丹。蘇萊曼一世嗣後轉戰北非、西亞各地,建立的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將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領土範圍推向最高峰

早在法蘭西斯一世兵敗帕維亞而成為查理五世俘虜時,法蘭西斯一世就寫信給蘇萊曼一世請求協助,蘇萊曼一世也確實響應了法蘭西斯一世之邀請而進攻哈布斯堡王朝東部領土,讓查理五世無法專心對付法國。日後,法蘭西斯一世與蘇萊曼一世的軍事行動經常互相呼應,甚至法國及土耳其艦隊聯合進攻查理五世所轄之尼斯,而法國商人在土耳其享受與伊斯蘭商人完全相同的「國民待遇」,法蘭西斯一世還稱呼蘇萊曼一世為自己的保護者及友人。實際上,蘇萊曼一世進攻哈布斯堡王朝時,也獲得新教運動領導者馬丁路德高度肯定,視為是對於皇帝及教宗的天譴,意圖擺脫查理五世控制的新教諸侯亦暗自竊喜,當查理五世必須對付土耳其大軍時,當然無力來鎮壓新教諸侯。可見蘇萊曼一世的地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敵人心中是多麼地重要。

三、宗教改革浪潮及新教諸侯 

雖然羅馬教廷販售「贖罪卷」的歷史由來已久,但由於改建聖彼得堡大教堂工程耗費甚鉅,教廷又開始大肆出售「贖罪卷」作為籌資管道。阿爾布雷特(Albrecht
向教廷捐獻許多金錢而得到梅茵茲(Mainz)大主教的職位,為了償債,經由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梅第奇家族輝煌者羅倫佐之次子)同意後,阿爾布雷特大主教在日耳曼地區強力推銷「贖罪卷」,以教士鐵哲(Johann Tetzel)為主要代理人,據說其主張「當保險箱中的金錢響時,煉獄火中的靈魂就會躍出得救」(史家懷疑此為路德教派故意斷章取義以作為攻擊天主教會的論點),蔚為一時之風潮,此一亂象,看在威登堡(Wittenburg)神學教授馬丁路德眼中,格外刺眼。路德在 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在威登堡教堂門口張貼著名的「九十五條提綱」抨擊教會販賣贖罪卷及聖職的作法,在古騰堡發揚的活字印刷術的推波助瀾下,路德的意見傳遍歐洲,引起極大的迴響。原本路德只是對於教會部分措施不滿要求改革而已,但羅馬教廷視其為異端,革除其教籍,又有許多保守宗教界人士群起攻擊路德,終至路德不再承認羅馬教廷及教宗之權威,而主張聖經是唯一的權威,掀起了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首波浪潮。路德的主張甚至被激進的人士作為發動「農民戰爭」的思想工具,但路德公開反對農民的暴力行為,被農民視為叛徒。在瑞士日內瓦傳教的喀爾文也另闢途徑,於一五三六年寫下「基督教原理」一書,其論點與路德帶有日耳曼民族主義色彩的主張相較,更是受到跨國界的新興商業資產階級的歡迎,流行於瑞士、法國、尼德蘭、英國等地。於是,在日耳曼、法國、尼德蘭、英國等地都產生了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宗教對立情勢。

由於查理五世信仰天主教,並認為天主教信仰是穩固其龐大帝國統治的重要工具,對於新教及路德自然採取敵視態度。相反地,日耳曼中北部的諸侯們,認為新教否定教會及教宗權威,有利於他們沒收統轄境內的教會財產及取消教士特權,可以作為抗拒皇帝與教宗的思想武器,宗教與世俗的利益交雜,導致皇帝、教皇與諸侯、路德形成兩大敵對陣營(皇帝與教皇有時候因利益相反,會互為反目),原本就是空殼子的神聖羅馬帝國,加速分裂。查理五世由於與法國、土耳其之間戰事頻繁,無法分心對付氣焰高漲的新教諸侯,於暫時結束與法國、土耳其之間的戰事後,再也無法保持沈默,一五四六年調集軍隊,由愛將阿爾瓦公爵(Fernando Álvarez de Toledo
Duque de Alba)率領擊敗新教諸侯組成的施馬爾卡爾登聯盟(Schmalkaldischer Bund)的軍隊,俘虜該聯盟領導人薩克森(Sachsen選帝候約翰腓特烈及黑森(Hesse)候爵腓力一世,但後來又遭到其他諸侯持續抵抗,皇帝軍隊最後遭到敗戰,新教勢力仍然繼續盛行於日耳曼中北部。

四、哈布斯堡王朝分裂 

查理五世必須同時應付法國及土耳其的挑戰,還要分神對抗路德引燃的新教思潮及日耳曼新教聯盟諸侯,已是心力交悴,加上他晚年纏身的痛風病、關節炎折磨,迫不得已,查理五世乃召集新教與天主教代表,於一五五五年在奧格斯堡(
Augsburger)簽訂「奧格斯堡和約」,允許日耳曼各邦諸侯各自決定其領地臣民的信仰,不同意之臣民可以選擇離開。嗣後查理五世遂萌生去意,一五五五年至一五五六年之間,將西班牙、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美洲殖民地等領土讓予兒子菲力普二世(Felipe II,亦有翻譯為腓力二世)繼承而為西班牙國王,另將奧地利、日耳曼領地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讓予弟弟斐迪南繼承(包括斐迪南已領有的匈牙利及波西米亞),而退隱在西班牙修道院,哈布斯堡家族從此分為西班牙與奧地利兩大支系。查理五世於一五五八年去世,斐迪南一世正式加冕為皇帝(Ferdinand I)。

斐迪南一世皇帝採取溫和的外交政策,在其任內與土耳其、日耳曼諸侯之間,大致維持和平局面。相較於此,繼承西班牙強大軍力及尼德蘭經濟實力的菲力普二世則是野心勃勃,而且因為美洲大陸開採的金礦及銀礦帶給了西班牙王室相當的財富,使得菲力普二世有能力立刻裝備軍隊來遂行其意志。在內政上,菲力普二世繼續深化中央集權政策,使得西班牙官僚機構規模迅速膨脹;外交上,則於一五五九年與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簽訂和約,正式結束綿延六十五年的「義大利戰爭」,並於一五七一年,由西班牙、威尼斯海軍為主的同盟軍隊,在菲力普二世之弟唐.胡安統領下,於著名的「勒班陀戰役」(
The Battle of Lepanto中擊敗土耳其海軍,終結了土耳其海軍在地中海的擴張行動。菲力普二世任用強悍的軍事將領阿爾瓦公爵擔任尼德蘭總督,以高壓手段處置尼德蘭的反對勢力及新教徒,又以母親伊莎貝拉(葡萄牙公主)之淵源而主張葡萄牙王位繼承權,讓阿爾瓦公爵率軍於一五八0年強行吞併葡萄牙,順利取得葡萄牙在亞洲、美洲、非洲各地的殖民地,加上原本西班牙領有的美洲、亞洲殖民地,龐大的殖民帝國使得西班牙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國」。即使哈布斯堡王朝分裂為西班牙與奧地利之兩大支系,但菲力普二世領導下的西班牙,仍然擁有歐洲最強悍的海軍及陸軍,西班牙成為十六世紀的歐洲頭號強國。不過,菲力普二世強勢的作為,卻替自己未來的繼承人樹敵甚多,終至西班牙國勢日衰,江河日下,容後於下一部分(參)「宗教對抗與荷蘭獨立戰爭」時予以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