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更新網誌文章,實在是因為這幾天以來,見聞台灣南部災情慘重,生命折損無數,我和大家一樣,心情極為沈重與哀戚,同時對於政府救災應變遲緩感到憤怒所致。面對這五十年來台灣最大的水患及土石流災情,氣候變遷加劇的現象,值得每個人思考,如電影般「明天過後」類似的情節,即使不是「現在進行式」,但極有可能是「未來式」。在此風災前後,從七月底迄今,我在閱讀的書籍,正好與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歷史文明的主題有關,對照眼前的天災人禍景象,感受更加深刻,原來,「明天過後」的類似情節,以前也曾發生而屬於「過去式」。這三本書,是同一位作者布萊恩.費根 Brian Fagan),作者為國際知名的人類學家,三本書討論的主題都一樣,但取材內容偏重之重點稍有不同,對於有意省思氣候變遷與人類文明關係的人而言,這三本書能協助我們鑒往知來。

 

書籍資料

個人推薦指數:☆☆☆

一、「聖嬰與文明興衰」:

本書首先介紹何謂「聖嬰現象」,說明大氣與洋流對於氣候變遷的作用,接著從科學研究、考古文獻等資料,介紹古埃及、南美摩奇文明及馬雅文明,曾在過去的歷史遭受到洪水、乾旱所帶來的衝擊,與該文明的因應方式,企圖說明隱藏於背後影響文明進程的氣候因素。基本上,這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嘗試,所以整本書的內容感覺比較不連貫,但關於聖嬰現象的說明,比較清楚。

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
書籍資料

個人推薦指數:☆☆☆☆

二、「漫長的夏天」:

這本書的特色是架構分明,作者一路從西元前一萬八千年左右的冰河時代晚期介紹到西元十二世紀左右的中世紀,其基本觀點認為:狩獵族群藉由不斷遷移居住地點來因應短期氣候變遷,原具有相當的彈性,但隨著氣候變化,在部分地區(例如兩河流域)動植物馴化後,小型農業村落、游牧民出現,人口增加,但面對氣候壓力的脆弱度也隨之增加,當面臨洪水、乾旱時,小型聚落無法因應,部分殘存人口遷向永久固定水源區,大型城市因為有能力儲藏、分配食物,應付短期變化,城邦文明因此肇建,促使統治階級出現,以統籌分配事務,但應付氣候變遷壓力的脆弱度也繼續增加,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到處都是城邦,已無法像以前狩獵族群一樣彈性遷移,於是,氣候產生變化時,城邦彼此競爭、農牧民互相衝突,強有力的帝國於是出現。個人以為本書有點「頭重腳輕」,介紹人類早期文明的部分論述甚詳,但在之後的章節,淪於局部說明,反不如前面章節的精彩。




歷史上的大暖化 讓蒙古帝國差點併吞歐洲,讓法國葡萄酒獨步全球
書籍資料

個人推薦指數:☆☆☆☆

三、「歷史上的大暖化」:

作者在之前著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所謂「中世紀溫暖期」(八至十三世紀)對於全球各地歷史的衝擊,可以視為是第二本書「漫長的夏天」的續集。由於此一時間,人類文明的各種紀錄相對於冰河時代晚期至城邦文明時代較為豐富,因此,作者的寫法也較為細膩,從歐洲寫到非洲,再從南美寫到亞洲,讓人屢屢拍案驚奇,雖然部分地區的說明,受限於目前科學、考古、文獻資料較為貧乏之限制,有些章節論點的因果關係似乎過於跳躍,但卻不能不被以往未曾思考過的觀點所折服。就我個人而言,從今以後,思考長期歷史變化時,氣候環境因素一定是擺在最頂端的高位。


有個容易形成的誤解,必須辨明。作者並非單純的「氣候決定論」,而是主張氣候變遷會給文明壓力,不同文明的因應之道,將決定文明的興衰存亡,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社會也並非都是負面的影響,也會帶來例如某段時期較為暖化的時代,在局部地區促成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文明昌盛的正面影響。但作者憂心地提醒讀者,現今因為石化燃料(媒、石油等)大量使用,全球暖化現象與日遽增,將造成長期乾旱和水資源短缺的威脅,鑑於過往歷史經驗,此一變化必然帶給人類文明重大壓力,我們應接受自然界的事實,正確判斷氣候的警訊,而不是一眛地自居於萬物之主,漠視生態變化。

 

本次風災讓我個人深深以為:台灣地處地震、風災頻繁之處,本應比其他地區人民更加重視氣候變遷的研究,而台灣溪流湍急,無法蓄留水資源,如非處於季風、颱風地帶而有固定的降雨,本來是屬於水資源缺乏的國家。最近幾年的颱風,瞬間降雨量動輒突破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洪水平均標準,但數量卻比往年減少。沒有颱風過境,全國會缺水,但颱風過境,大雨又造成各地重大災情,加上山區超載利用,土石流已成每年的惡夢。這般景況,目前恐怕已是既定的模式。節能省水、國土保育,已非單純的經濟、環保問題,而應提升至全民生存層次,嚴肅以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