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為美國著名的歷史學者,專精於大範圍架構的歷史論述,其早期以「西方的興起」一書開始,獲得好評之後,數十年來勤奮寫作,比較特別的是他的史觀切入角度,往往引領新的視野,其思考方式的獨特,奠定了他在歷史學界的大師級地位。以下介紹最近兩本我剛拜讀完畢的著作。

一、「瘟疫與人」
 

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
書籍資料

個人推薦指數:☆☆☆☆☆

這本書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時間是一九七0年代,遲至一九九八年左右,台灣才有了中譯本。當初我是在二00三年SARS肆虐期間,對於流行病衝擊人類文明的議題感到興趣而購買,很遺憾地,我只有匆匆翻閱數十頁就束之高閣,幾乎忘了它的存在。今年由於H1N1新流感來勢洶洶,這個議題再度引起我的興趣,恰巧我剛讀完後述的「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這本書,才驚覺原來同一位作者的劃時代巨著,我早已擁有卻不曾細讀,乃於邦邦出生迄今一個月期間,利用有限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段奇妙的「書緣」,記錄在此,提醒自己切莫再犯同樣的錯誤,免得將來錯失奇書啊!

為何說這本書是劃時代的巨著呢?傳統歷史學,不論東西方,總是圍繞著政治、軍事議題及人物,雖然高潮迭起,卻總讓人對於歷史學是否算是嚴謹的社會科學產生質疑(這一點,所有的社會科學包括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都曾面臨此一尷尬局面,經濟學因為很早就大量使用公式計算、模組分析,故被視為社會科學之母)。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法國年鑑學派代表人物)寫作「地中海史」之後,將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型態視為研究歷史的深層架構,歷史學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已故的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其實就是受此影響。與那龐大論述而讓人望而生畏的「地中海史」(中文兩冊,商務出版)相較,這本書輕薄短小,很容易閱讀,但作者首先將流行病對於人類歷史的變遷有何影響的觀點闡述之後,從自然生態角度研究歷史,一時蔚為風潮。有學者便將這本書與「地中海史」相提並論,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代表性史學經典。

這本書嚴格說起來,只能算是作者思考相關問題的嘗試,因為有許多內容,作者都是利用有限資料來反覆推敲,臆測再三,進而推論。但由於論理清晰,觀點新穎(以當年而論),故能成為史學經典。作者從遠古講到現代,提出細菌、病毒與人類的「微寄生模式」(細菌病毒以人類為宿主,取得雙方生存的平衡),及統治軍事體制與民眾的「巨寄生模式」(統治者以民眾為宿主,收稅以維持秩序,取得雙方生存的平衡),來闡述流行病如何因為人類遷移、開發、技術改變,造成生態變化,進而從與人類相對隔離的環境,一躍成為人類社群彼此交換的災難。書中有許多精闢新奇的觀點,例如他認為古印度何以能長期維持多元發展,政治上難以統一,可能就是因為熱帶的環境,存有許多病菌,原住民經過多年演化,已與病菌取得平衡,但入侵者無法短期適應,故北印度能統一,但更熱的南印度始終維持分立狀態。又例如他認為歐洲人在十七世紀之後,就已經與鼠疫(黑死病)為主的流行病取得一定的平衡,也獲得了成功的對抗經驗,人的生命不再朝不保夕,曾經為此尋求宗教安慰的熱度退燒,乃至客觀理性強調一定規律的「啟蒙運動」得以蔚為主流。這些觀點雖然仍有待辯論,但已足以讓讀者在此基礎上擴大不同的思考視野。

二、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書籍資料

個人推薦指數:☆☆☆☆☆

最近幾年才出版的這本書,則是麥克尼爾與兒子的共同創作,其子承繼父業,繼續將生態觀點的史學研究發揚光大。世界文明通史的寫法,在西方出版的著作當中,一向有過度偏重西方歷史論述的弊病,與其說是世界史,不如說是西方發展與其他文明的互動史,但本書在論述上,刻意地避開這個問題,以人類社群為基本單位,取材的對象相當程度地兼顧了不同範圍的人類文明。光是這一點,就讓這本書作為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說服力提升不少。

其次,作者繼續提出新的思考架構,他從網路獲得靈感,認為文明的發展就如同網路一般,不斷連結及擴大,將原本散落各地不同的人類社群彼此聯繫起來,以軍事、貿易、宗教等各種方式分享新的觀念、技術、作法及物資,越是互動頻繁的網路社群,所取得的優勢就越明顯。其並以「舊世界網路」(亞非歐大陸)及新世界網路(美洲大陸)為兩條主軸,分別論述期間的重要人類文明發展,沒有凸顯歷史事件或特定人物,僅在必要時提及,把人類視為整體予以呈現。由於思路及關注的主題相當明確,等於是重新獲得了不同視野觀點呈現的人類文明史,就我個人有限的閱讀經驗裡,世界文明史這個層次,就以這本書讀來最令人暢快淋漓,一氣呵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