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海兩岸互動頻繁,政治上處於敵對關係,經濟上卻有一定之合作依存關係,社會及文化,從古迄今,都有密切交流,使得中國與台灣之間存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李登輝主張是「特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馬英九則主張是「特殊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的關係」。統獨問題,始終是台灣內部最大的根本歧見。或許是對於統獨各有立場,乃至於討論到中國「和平崛起」之議題時,許多學者專家、意見領袖總是參雜著一些似有若無的意識型態,統派大多對於中國「和平崛起」持樂觀看法,並認為台灣必須趕緊在政治及經濟上與如日方中的中國有更緊密的關係,避免遭到邊緣化;獨派則對於中國「和平崛起」多傾向悲觀論調,認為中國內部矛盾叢生、專制而不民主,遲早會面臨經濟崩潰,台灣必須保持安全距離,否則將遭滅頂之災。由於去年開始,又有論者提出「中國盛世論」,對照歐美因為「金融風暴」而導致經濟狀況不佳,有越來越多人對於中國未來投注更大的期望與關注,歐美甚至有股「中國熱」的風潮形成。個人則是從思考歷史變化之角度出發,試圖將自己的觀察及不成熟的想法,記錄下來,以待未來驗證。

 

首先,中國的崛起過程,在西方一般大眾眼中,就是這二十幾年的事情,視為戲劇性的轉變,但如果將歷史往上回溯千百年,綜觀全球歷史演變,與其說中國崛起,不如說中國企圖「回復」其歷史上在亞洲大陸扮演的強權角色。中國歷史的統治政權雖然分分合合,但自秦皇漢武以來,始終長期維持在東亞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強勢地位,其疆域大小、政軍實力或有增減,但此一地位長期存在。最明顯特徵的就是「朝貢體制」及「儒家文化」。中國皇帝藉由「朝貢體制」,確立與鄰近各國、民族之間的宗主與附庸的關係,強化自身統治權威,鄰近各國、民族則藉由「朝貢體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享受類似「最惠國待遇」而將商品流入中國市場,並獲得中國皇帝賞賜,中國獲得「面子」,附庸國獲得「裏子」。「儒家文化」則係 強調了 君臣父子之間的服從觀念,使中國統治者藉此「意識型態」保持政治、社會之安定,引起其他鄰近各國統治者仿效,穩固統治地位,日本、韓國、越南皆係如此而成為儒家文化圈。實際上,中國這套模式,在歷史上最為相近的就是古代的羅馬帝國,近代的大英帝國、蘇維埃政權(蘇聯)及現代的美國。羅馬帝國拓展的過程,就是將相關特權賦予鄰近民族的領導階層,並讓鄰近民族享有經濟上的好處,因而將羅馬文化滲透周邊地區,完成羅馬化。大英帝國則以工業化產品行銷全球,建立殖民市場,並給予殖民地領導階層一定之頭銜,且將議會民主的觀念帶入各地。蘇聯則將計畫經濟、國有企業政策推銷全球,協助各地成立共產黨,吸引左派思想的青年革命家發動「無產階級革命」,並從中提供軍援。現代的美國,一方面強調開放市場,保障智慧財產權,一方面將人權、法治的觀念傳播各地,不從者,則指為「流氓國家」給予制裁。

 

歷史雖然經常因為突發事件而發生轉折,但越是長期的趨勢,就越不容易被改變。上述古代中國、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蘇聯及現代的美國,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引領風潮,吸引各國競相仿效,幾乎都是經濟、軍事上有相對優勢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套「意識型態」可以作為政治、社會的指導原則,吸引他國人才「自動自發」地去仿效、學習,帶回母國進而推廣。再舉三個例子來看只有經濟、軍事上優勢者,只能成為短期或第二流強國,而不能成為長期或第一流強國。西班牙曾經在十五、十六世紀是歐陸第一強國,但其經濟收入主要是奠基於美洲白銀、尼德蘭稅收等,西班牙本土並無完善的經濟發展,當美洲白銀、尼德蘭稅收分別因礦產耗竭、荷蘭獨立等因素而無法繼續維持後,西班牙的海陸軍又分遭英國、法國擊敗,便陷入長期衰弱,西班牙似乎沒有什麼「意識型態」推展到海外,除了「宗教狂熱」以外。德國在普法戰爭後統一,隨即快速工業化,鐵軌鋪設還超越同時期的英國,建立起歐陸最強大的陸軍,接連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局部勝利,但最後仍然吃了敗仗,雖然二戰後,靠著精密工業實力重新成為歐盟的首席經濟強國,法律、醫學、音樂、哲學仍執世界牛耳地位,吸引各國學子前往取經,但因為沒有一套完整的「意識型態」能成為指導原則,德國充其量便是現在的地位,不太可能凌駕美國、英國、法國之上了。鄰近台灣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野心勃勃要搞「大東亞共榮圈」,軍事及經濟上都有相對優異的表現,但在二次戰後被美國掌控,只能與德國一樣,在經濟上取得優勢地位,現在更因人口老化問題,逐漸失去經濟活力,要說日本有什麼讓人效法的「意識型態」,不如說日本的動漫、娛樂文化對於世界的影響力更大。

 

回過頭來檢視現代的中國,請問中國目前及可預期的未來,其條件有沒有比前述例子更優異的表現呢?

一、就軍事層面上來看,軍事通常都是一時的相對優勢,主要取決於該國的科技實力及人才。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以量取勝,質的方面,還有待加強。中國的武器系統,很多還是仿製俄式武器,中國也想多方突破,所以美國偶有中國間諜企圖竊取軍事機密的新聞傳出。中國的軍事實力,在質的方面,不要說跟美國比,其跟俄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相比,恐怕都還是不如。日後因科技水準持續進步,或許有可能會迎頭趕上,且中國飛彈技術發展突出,網路攻擊能力亦強,此乃發展「不對稱戰力」所致。

 

二、就經濟層面上來看,中國的經濟實力與日遽增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對於世界經濟這二十幾年來沒有劇烈通膨功不可沒,中國投資者及海外觀光客,受到各國歡迎。中國這幾年來的經濟發展讓人炫目,但其本質上還是還是以「出口導向」為基礎,以最近台商富士康事件為例,即可明顯得知工資水準牽動著敏感的社會神經。雖然中國官方想要開發中西部,想要擴大內需市場,但由於中國社會、經濟規模龐大,此一轉變過程能否順利仍需觀察,又適逢人民幣升值、房產過熱的挑戰,如果中國經濟能在未來幾年順利度過這些挑戰,無疑地,其經濟實力將更上層樓,以廣大的市場及消費人口,具有其他國家所不及的優勢,但因為「一胎化」政策迄今尚未修改,人口學家預期十幾年後中國將面臨人口急速負成長的危機,此為長期隱憂,日本的殷鑑不遠。

 

三、以「意識型態」方面而論,個人以為這是中國能否真正長期強大,進而成為盛世的關鍵。古代中國有「儒家文化」可資輸出,現代美國有「民主人權法治」可資輸出,那現代的中國,有什麼「意識型態」值得各國人才取經仿效呢?各國人士學習中文的目的,大概就是經濟、文化為主,著眼的是務實的,懷舊的目的,但中國現況,有何能吸引各國人士「自動自發」地效法學習,進而成為政治、社會的指導原則呢?歐美日各國人士難道會去學習中國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嗎?個人目前來看,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雖然中國在世界各地積極成立「孔子學院」,作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據點,但儒家文化本身,除非有重大的新發現及新詮釋,恐怕已經和現代世界文明國家的政經社會格格不入,除了有助於個人修養、社會和諧之意義外,在政治社會上實在不足以成為指導原則。如果沒有如同美國「民主人權法治」這種軟實力的輸出,中國是很難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充其量只能像是現代的德國、法國一般的地位,只是規模更大而已。說是盛世,言過其實,最多只是平復中國近代遭列強羞辱的歷史傷口,取得大國之地位,尚無法與古代中國的盛世在同一時期世界歷史上的地位相比。

 

因此,個人以為,除非中國真能發展出一套有益於人類文明的「意識型態」,否則是不可能長期崛起而成為與美國一樣的強國,只能是短期的、第二流強國。同樣的觀察,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也曾經提過類似的說法,但劉兆玄說中國崛起需要依賴「王道文化」,問題是「王道文化」內容空洞,只是與「霸道文化」作為對稱詞而存在,最早應該是孟子所說「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演申而來,其具體內容、內涵、制度等問題,無一不空洞,到最後,還是「儒家文化」的一環,口號聽聽可以,但「王道文化」恐怕不足以成為現代意義的政治、社會指導原則,只能作為統治者施政的行為準則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