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去年迄今,斷斷續續寫了幾篇日本戰國人物小傳,有興趣的格友一定會發現最近幾篇都集中在武田家的代表性人物,這是因為武田信玄是我開始接觸日本戰國史的首位人物,我對於武田家有一種強烈的情感。截至目前為止,總算是把我感興趣的幾位武田武將的小傳寫完,趁機來省思一下戰國迷一定都會感到興趣的問題:「強如武田者,為何會滅亡」?如果有玩過「信長野望」系列遊戲者,想必對於武田家強將如雲,印象深刻,遊戲設定的武田家諸將各種謀略值、政治能力值、武力值都是各家當中的佼佼者,要在遊戲中統一日本實在是很簡單的事。然而,回顧歷史現實,相傳十幾代的甲斐源氏名門,最後竟落得主帥自殺,親族眾及家臣團眾叛親離,嗣後亦慘遭織田信長屠殺的滅亡悲劇,在戰國激烈的各家興亡歷史上也是少見的案例。

武田家在戰國時代嶄露頭角,最先是由武田信虎開啟,信虎勇猛善戰,以劣勢兵力,不斷地與強鄰北條家、今川家勢力周旋,並伺機攻打信濃豪族,但是,最後竟遭長子武田信玄以「不流血政變」方式放逐,這件事情的背後就有點玄機。傳說信虎暴虐國人及家臣,是個「惡君」,恐怕這是政治宣傳下的結果,我個人以為信虎或許手段激烈,但其遭到長子信玄與家臣團聯手放逐,應該是其獨斷統治方式破壞了以地域及親族為聯繫的甲斐傳統勢力,換言之,當時的主君信虎,企圖獨斷而改造武田內部組織,卻遭所有勢力聯合反對而失敗,信玄身處當中,或許是考慮到家族的延續任務及對於父親粗暴手段的不以為然,乃順勢而為放逐父親。這件事,顯現了武田家有非常牢固的傳統觀念。此後,從信玄與長子武田義信反目開始,到武田勝賴以四子身份被信玄拔擢為繼承人,「義信事件」始終是武田內部的陰影,甲斐人士不認為勝賴是名義上的主君,而只是信玄嫡孫武田信勝(勝賴之子)成年前的監護人而已,即使是「偉大」的信玄,生前也無法以個人意志改變其親族與家臣的這個觀念,造成當信玄病逝後,勝賴的行為處處受到老將們的牽制,也無法獲得親族眾的支持,家臣間內部又有甲斐派與信濃派的較勁,指揮系統出現不協調局面,最後勝賴慘敗於「長籐原會戰」,終至天目山自刃。從信虎、信玄到勝賴三代,武田的內部組織並無太大的改變,當然無法因應時代的變局。只是因為信玄深謀穩重,又能以實力讓家臣團及親族眾信服,避免了父親信虎及兒子勝賴的遭遇。與此相較,織田信長完全以暴力方式徹底改變織田家的傳統組織,並達到「兵農分離」,從父親織田信秀以來的老臣,除了柴田勝家以戰功而得以立足以外,其餘多數遭到放逐的下場,信長的手段雖然激烈,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成功的。

其次,來談談地緣政治的問題。武田家發源地甲斐,是現在的日本山梨縣,四面環山,易守難攻,所以從信虎時代以來,就採取積極的對外攻擊政策而擴大勢力,問題是,除了北部信濃地區是小豪族林立以外,東邊相模有北條家,南邊駿河有今川家,北條氏康、今川義元等人,也都是善謀能戰之人,使得武田歷經信虎、信玄兩代屢次與缺乏統一勢力的信濃各豪族征戰,戰爭頻繁,費時甚久才能一一消除反對勢力佔領信濃,接著與北方越後的上杉謙信、東南相模的北條氏康、氏政父子及南方的今川氏真作戰,甚至與三河的德川家康多次交戰,雖然在信玄主導下武田家居於上風,但四周均為強敵,要上京的路途相當遙遠,補給不易,處處被強鄰牽制。與信長根據地尾張距離京都不遠,周圍勢力又無傑出的戰國大名來干擾的優勢相較,武田家要克服的對手太多,要直接入主中央掌權原本就有困難。信玄深知此點,所以他的外交政策先與北條、今川結盟,等到吞併信濃後,利用今川義元敗亡的契機,攻打駿河,取得上京的路線,不惜與北條氏康、氏政父子翻臉,又利用上杉謙信與北條家就關東名義及實質上的領導權之爭,巧妙地讓北條家重新與武田家結盟,又與里見家、佐竹家聯絡,從背後防止北條家變心,聯繫一向宗與越中豪族阻止謙信搗亂,驅使近畿地區的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本願寺派等勢力困住信長,甚至與遠方的毛利家交好,構築以將軍足利義昭為政治中心的「信長包圍網」,無後顧之憂時,才起兵西上威脅織田、德川聯盟,堪稱是壯大的政治外交佈局,無人能出其左右。所以在信玄時代,即使強敵環伺,但他憑藉外交及軍事併用的交替手法,絕不讓己方面對四面之敵,即使曾經短暫陷入上杉、今川、北條、德川的包圍網當中,依然游刃有餘。與此相較,勝賴顯然對於地緣政治欠缺深刻認識,其正面強敵織田、德川聯盟已經是實力非常強大,單獨對抗都有風險,勝賴卻在「長籐原會戰」後,捨棄傳統盟友北條氏政轉與越後的上杉景勝結盟,其結果造成東南西三方均是敵人,地處北方的景勝,根本無意願也無能力可以在軍事上協助勝賴防禦,此與北條氏政可以分擔勝賴面對家康在東海道的攻勢情況大大不同,武田家終至日益消耗而滅亡。

此外,武田家的經濟實力亦無法與佔據貿易發達、生產力巨大的織田家抗衡。武田與織田兩家,當時是競逐天下的領導勢力,以甲信農民兵為主的武田家戰鬥力,或許還比職業軍人的織田家戰鬥力夠持久耐戰,但是機動性是遠遠不如,且裝備上也是無法比較的,這是因為經濟實力的影響。戰爭如果是短期的,戰術上優勢會決定勝敗,但戰爭如果是長期的,戰略上優勢則成決定關鍵。武田與織田兩家的對抗態勢,持續十多年,以甲信地區為基礎的武田家,即使獲得駿河、遠江一部份作為對外貿易港口,終究無法與擁有近畿地區包括界港之第一大貿易港的織田家相提並論,更何況織田家掌握的美濃、尾張地區糧食生產力猶在甲斐、信濃之上。勝賴在「長籐原會戰」慘敗後,武田家財政狀況每下愈況,此亦為勝賴亟欲與上杉景勝結盟之原因,因為景勝贈送大量黃金作為結盟代價以解武田燃眉之急,然而,財政狀況不佳,過於頻繁的軍事動員,均造成人心浮動,這也是為何織田、德川聯盟進攻甲信地區時,武田家的臣民抵抗行動微弱,甚至是自動投降倒戈。即使信玄再多活幾年,除非速戰速決,能短期內擊敗織田、德川聯盟(我個人認為可能性很大),否則能否改變這種經濟財政上的對比劣勢,恐怕也是大有問號。

最後,則是軍事觀念及裝備的變化。洋槍這種武器,不是信長所獨有,當時的戰國大名幾乎都有,武田家在侵略信濃時,也已經將洋槍用於實戰上,但是,只有信長一人獨具慧眼,以雄厚的財力為背景,大量添購新式洋槍,甚至掌握製造洋槍的工廠與技術,獨立編組洋槍部隊,讓洋槍隊不再只是附屬單位。同時,信長針對洋槍的弱點:無法快速連續擊發,構思出以數量龐大的洋槍組成波浪式列隊的戰法,這幾乎是革命性的觀念,在「長籐原會戰」時,不要說以勝賴為首的武田軍隊沒有料想到,相信當時在現場目擊戰爭經過的家康,也是瞠目結舌。武田的軍隊成了新式戰法的犧牲者。會戰當時,武田軍估計有一萬八千名,戰死者高達一萬二千名,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而且無數知名戰將都陣亡於此役,高級領導幹部都在同一場戰爭中陣亡,也是戰國時代絕無僅有的例子。

總而言之,以「組織方式」、「地緣政治」、「經濟財政」、「軍事觀念及裝備」的變化來看,武田家在各項目的評比都落後織田家,如果不考慮領導者的能力或突發狀況,打持久戰的話,恐怕武田家還是無法取得天下。但是如果時間拉回信玄在「三方原會戰」擊敗家康那個時點來看,武田家顯然是很有勝算的。「三方原會戰」的結果,是家康生涯最大的挫敗,該戰不僅是戰場上的失敗,三河、遠江的豪族都全面倒向武田,德川家即使固守遠江高天神城、濱松城及三河岡崎城等,只要信長不派兵支援的話,遭到武田軍佔領是遲早的事。而信長當時還在近畿地區與朝倉、淺井、本願寺派勢力周旋,當其接獲「三方原會戰」結果時,信長已準備將兵力抽調返回美濃,全力防堵武田進一步進攻美濃與尾張,實際上,東美濃的岩村城當時已在武田家掌握下。當然,武田軍以農民兵為主的狀況,不可能整年都在外頭打仗不返回甲信,但信長等於是東西兩面都需要顧及,只能依賴謙信從背後騷擾信玄而已,惟謙信與信玄自從「第四次川中島會戰」後,兩強已不願再進行正面對戰,加上將軍足利義昭與謙信保有密切聯繫,謙信是否會如信長所願,盡全力攻打武田,大有疑問,更何況謙信的東邊有北條家,西邊有一向宗及越中豪族,本身一樣受到牽制。一旦信長不派兵支援家康,大概不出二年內,家康就得滅亡(我個人以為信玄不會容許家康勢力繼續存在而威脅後方)。此時,信長將更加孤立,毛利家也將從西邊開始進逼近畿地區,一旦局勢不穩,織田家的勢力因為膨脹速度過快,降將的忠誠度並不可靠,實際上,當信玄起兵西上時,原本降服於信長的松永久秀就叛變了。

當然,信長不是等閒之輩,不可能坐以待斃,但在「三方原會戰」結果出爐的當時,他的處境還真是堪慮,手中可打的牌也相當有限,近畿地區動盪的話,經濟收入將會受到影響,織田軍能否再擁有如「長籐原會戰」時高達三千支的洋槍隊,也是問號。一旦信玄與信長正面決戰,美濃地區又是平原地形,武田強悍的騎兵隊將會使織田軍吃盡苦頭,信長勝算有限。不過,信玄的健康狀況不佳,在軍中病死,使得這後來的連鎖變化都沒有發生。信長於知悉武田軍不再繼續西進時,這反常的舉動立刻讓信長察知信玄恐怕凶多吉少,抓住難得的機會,一舉將朝倉、淺井、將軍足利義昭的勢力全部殲滅,只有本願寺派尚能繼續抵抗一陣子。家康也從敗戰中回復元氣,長籐城的奧平貞昌原本已經臣服於武田,得知武田退軍後轉投德川,引爆後來的「長籐原會戰」。持平而論,信玄的死,造成了局勢的變化,而信長善於掌握契機,扭轉了劣勢。也由於信長多年來始終顧忌武田家的存在,當織田、德川聯軍進攻甲信地區後,信長乃下命全面掃蕩屠殺武田一族,一方面是其主觀的情緒發洩,另一方面在客觀上,武田一族從鎌倉幕府時代就在甲斐繁衍生根,數百年來與甲信地區關係密切,不採取非常手段,難保嗣後不會再起亂事。於是,曾經稱雄於一時的武田家,就這樣被歷史浪潮吞喫而覆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