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活動自古迄今各地皆有,但形成近代全球性貿易活動網絡,卻是從十七世紀以降,伴隨歐洲對海外探險、殖民活動而展開,而且,歐洲人係有組織、有目的性地展開,與先前其他地區之文明係零星地、非官方立場主導稍有不同。以下介紹兩本與近代貿易活動有關之歷史書籍,對於十分依賴國際貿易活動的臺灣人而言,或許可以提供相當多的歷史趣味之思考。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
書籍資料
 

(一)「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


個人評價:☆☆☆☆

本書係由近年來深受矚目的美國之漢學史專家彭慕蘭與另一位拉丁美洲史專家史蒂夫.托皮克共同合撰,每篇文章都是一個小單元,每個小單元都是針對關於世界近代貿易活動的主題來討論,最後予以集結成書。為了讓原本分散的小單元能有所區隔,作者又把其中分門別類,依照例如市場準則、運輸手段、致癮性商品、貿易中的商品等小子題予以分章介紹。由於每篇文章都不長,各自獨立,讀者可以每次花個五到十分鐘讀個一、二篇,適合進行「廁所閱讀」,一樣很有收穫。由於相關文章內容繁雜,有許多是我以前所不知悉的歷史典故,就我個人而言,讀來興趣盎然,並讓我對於歐美殖民事業在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推動的致癮性商品與貿易活動及對於近現代歷史的影響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書中有篇文章係討論臺灣為何沒有淪為單一蔗糖產業下犧牲品的小文章,作者認為鄭成功攻台,改變了荷蘭人可能在台灣推動殖民事業的歷史進程,讓臺灣免於成為像其他西方殖民地的發展,雖然推論過於簡單,卻頗值深思。


 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
書籍資料

(二)「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


個人評價:☆☆☆☆☆

 

這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小書,雖然頁數不多,但觀察角度特殊,觀念新穎,配合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及流暢的敘事方式,生動地描繪十七世紀開始,東西方貿易活動及不同文化互動的風貌。被稱作謎一樣的畫家的荷蘭畫家維梅爾,流傳於世的作品,只有三十幾幅,是我個人很喜歡的畫家之一。作者透過維梅爾畫裡的細節,帶領讀者打開通往時間、空間彼岸之門,具有歷史偵探的趣味,只是內容都是根據史實而非杜撰的情節。本書最啟發我的觀點,是作者對於當時中國與歐洲何以對於海上活動有截然不同觀點的解釋。傳統的觀點,有的是從中國儒家文化態度保守著眼,有的是從歐洲重商主義思想盛行論述,各有立場。本書作者提醒讀者,以同時期中國明末與荷蘭的民眾立場出發,中國人民眼中的海洋活動,是倭寇海盜及紅毛南蠻,上岸燒殺擄掠或刺探民情,提供新奇卻無益的商品交易,海洋代表著「威脅」;歐洲人眼中的海洋活動,是東方精品及新大陸財富,源源不斷的奢侈品及貿易利潤,海洋象徵著「機會」,從而導致中國人之態度保守懷疑,歐洲人之態度則是積極冒險。

個人以為這是從集體社會心態予以分析,非常有見地。或許正因為當時海上活動對於中國人與歐洲人帶來的負面及正面評價觀點不同,而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途徑。畢竟,明初曾有鄭和進行七次大型航海活動,中國的海上科技水準領先當時的歐洲,但海上活動最後依然無疾而終,相關檔案甚至遭到官方銷毀及封鎖,是威脅或是機會,可能正是左右官方態度的關鍵。然而,民間的閩南人觀點與官方不同,彼等所處位置屬於窮鄉僻壤,又有人口壓力,向海外發展反而才有機會,因此閩南人參與了東亞、東南亞的海上活動,形成今日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的華人族群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