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因為北韓核彈危機,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動盪及戰爭風險提高,
表面上觀之,此似與臺灣無直接利害關係,然徵諸歷史,過往四百年間,
每次朝鮮半島發爭重大外力介入之危機時,臺灣往往會發生巨變。
第一次是日本豐臣秀吉派軍入侵朝鮮,引發明朝派軍援助的事件,這場戰爭中,三方都受創,朝鮮固不待論,
明朝援軍原則上是自行備糧入朝抗日,軍事耗費,對於國家財政而言,有相當之負擔,更重要的是讓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趁機坐大,
1592年至1598年是日本入侵朝鮮之戰爭期間,努爾哈赤從1593年開始與葉赫、哈達等海西女真諸部落征戰,並於1616年建立後金稱汗,
後來皇太極繼位,先出兵臣服朝鮮,消除後方壓力,始能大舉進攻明朝,
須知朝鮮在歷史上與女真諸部落征戰多時,一個強大的朝鮮,會對女真形成牽制,
因日本入侵朝鮮,讓大清利用機會順利建國,最後揮師南下統一中國,也才有鄭成功被迫渡海攻台,將臺灣從荷蘭人殖民地變成以漢人為主體之社會。
第二次是朝鮮東學黨之亂事件,引發中日對立,日本於甲午戰爭擊敗滿清,
滿清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這段歷史大家都很熟了。
第三次是北韓南下攻擊南韓,引爆韓戰,
本來美國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態度消極,
但因為中共支持北韓與美國對抗,東亞進入美國與中蘇兩大陣營對抗的局面,
美國第七艦隊才駛入臺灣海峽,國民政府統治臺灣才漸趨穩定。
現在,美中較勁,俄國虎視眈眈,日本經濟未見起色但右翼勢力抬頭,南韓亦在國際經濟占有一席之地,
北韓核彈危機如果真得引爆進一步之衝突,勢必衝擊美中之東亞戰略,
臺灣絕對不可能自免於外,此由歷史經驗即可得知,甚至會引起政權交替的重大改變,
故小英總統為此召開國安會議,先行沙盤推演,不是沒有根據的。
當歷史又再次出現朝鮮半島之地緣政治及戰爭風險時,臺灣豈能不戒慎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