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倉義景像
一、優雅的大名
北陸越前國主朝倉義景,原名延景,因自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處受領「義」字而改名為義景。朝倉氏原本為但馬國的豪族,在南北朝動亂時期投靠足利尊氏而獲賜越前北庄一帶知行地,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氏,擔任守護代。於第七代朝倉孝景時,放逐主家斯波氏,將居城移至一乘谷,制訂「朝倉孝景十七條」的法令作為統治基礎,開啟了朝倉一族在一乘谷的百年繁華歲月。期間,一乘谷規模不斷擴大,被稱為「小京都」,成為亂世當中,公卿貴族、文化人的嚮往之地及庇護所,義景從小就生長在這種優渥環境,沈浸在京都文化當中,年輕時,對外征戰委諸一族的長老朝倉宗滴(教景)負責,嗣後則由堂兄弟朝倉景鏡、朝倉景健等一門眾擔任,義景本人幾乎未曾親臨戰場,可以說是活在與戰亂隔絕的一乘谷主人。
二、與信長對立
將軍足利義輝遭到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殺害,其弟足利義昭隨同細川藤孝逃往越前依附義景,希望義景能出兵擁戴義昭擔任將軍,以對抗久秀等人所擁立的足利義榮,但義景猶豫未決。義昭經朝倉家食客明智光秀引薦,轉往依附已統一尾張、美濃的織田信長。信長將其妹阿市嫁給北近江小谷城主淺井長政,順利發動上洛戰爭,驅逐三好三人眾,降服久秀,正式擁立義昭擔任將軍,掌握京都實權。朝倉、織田二家同為斯波氏屬下出身而凌駕主家自立,加上義昭琵琶別抱,義景在情感上就與信長格格不入,此外,信長以強硬姿態藉由將軍義昭名義要求義景上京參拜,更是讓義景不滿,拒絕遵從,雙方衝突已是無可避免。
三、元龜爭亂
元龜元年,信長率領三萬大軍從京都討伐越前的義景,攻佔越前敦賀的金崎城,不料,歷代均從屬於朝倉家的淺井長政,背棄與信長的盟約,從後方切斷北國街道,朝倉軍亦展開反攻,信長腹背受敵,留下羽柴秀吉(豐臣秀吉)、明智光秀負責殿後,大軍退卻,信長本人則經朽木谷從若狹街道九死一生地返回京都。信長回京後,立刻聯合三河的德川家康,進軍北近江包圍橫山城,逼迫小谷城,義景命景健率軍支援長政,雙方爆發「沛川會戰」,朝倉、淺井聯合軍戰敗。但義昭不滿信長專橫,暗地裡與義景、長政聯繫,並聯合三好三人眾、石山本願寺勢力與信長對立,義景將女兒嫁給本願寺顯如的兒子教如,解決了自父祖時代起與加賀一向一揆勢力的征戰,義景親自領軍南下與長政會合,在比壑山布陣,威脅京都,信長陷入被包圍的困境,軟硬兼施促使正親町天皇、將軍義昭出面而與義景談和,義景竟輕易地就答應談和,而未進一步擴大戰果,史稱「志賀之陣」的軍事行動,成為義景與信長勢力消長的轉捩點。解除危機後,信長火燒比壑山作為懲罰,與義昭、義景再次對立,義昭促請武田信玄西上,信玄在「三方原會戰」擊敗家康,信長再次陷入四面楚歌情況,但義景卻從北近江退兵,使得包圍網缺角,據說信玄在病床上氣得寫信責難義景。義景的消極性與憂柔寡斷個性,造成了朝倉家最後的滅亡。
四、七顛八倒
信玄在西上途中病逝,信長迅速地展開行動,放逐義昭,包圍小谷城的長政,義景率軍支援,布陣於余吳湖一帶。織田軍順利攻佔大獄山,信長算準了義景不耐軍陣之苦而且消極保守的態度,見戰局一時不利,一定會撤軍,提早下令部將準備進攻,果然義景當夜下令退軍返回越前,旋即遭到信長追擊,朝倉軍幾乎是措手不及,一路敗退,戰死者不知凡幾。義景主從逃回一乘谷,已經無力據守,只得捨棄一乘谷而逃,信長命柴田勝家率軍追擊,柴田軍並放火將繁華百年之久的一乘谷燒毀。最後,義景在賢松寺被一門眾的朝倉景鏡逼迫自殺,其首級被送至信長處檢視。義景留下「七顛八倒、四十年中、無他無自,四大本空」的辭世句,與朝倉家一起葬送在歷史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