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像

一、
征戰東方
斐迪南.麥哲倫(葡文:Fernão de Magalhães)出生於西元一四八0年的葡萄牙中部沙布洛扎(Saborosa),為低階貴族出身,幼年時期曾擔任過綽號「完壁王」的約翰二世國王(John II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二世、若昂二世)的侍童,十五歲時,又成為王位繼承人曼紐爾(Manuel)的侍從官。隨著達伽馬成功開闢通往印度的航線後,葡國上下都興起一股東方熱,青年貴族及軍官莫不以參加東方遠征隊為目標,麥哲倫也加入了這股熱潮,傳說麥哲倫還曾多次親訪達伽馬,請教航海相關事宜。一五0五年,麥哲倫參加了首任印度總督法蘭西斯科.亞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的艦隊航向印度,多次建立軍功,並在麻 六甲 蘇丹佯裝與葡國船隊友好時,預知危險,適當地發出警告而讓船長及船員保住性命,其中獲救的船員法蘭西斯科.謝蘭,因此與麥哲倫成為好友。後來麥哲倫累積軍功而晉昇為上尉,於一五一一年並加入了第二任印度總督阿方索.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亦有譯作阿布奎基率領的麻 六甲 遠征隊,嗣後亦參加了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的遠征隊,其好友法蘭西斯科.謝蘭搭乘的船遇海難,經當地住民協助而獲救,決定留在千地那島,並寫信給麥哲倫詳述千地那島及周圍的財富及情況,使麥哲倫得知香料群島東方為一片海洋,一般咸認後來麥哲倫對於從美洲(一般誤認為印度半島)開拓通往亞洲航路的想法,就是根植於上述情報而產生。

二、
見棄於葡王
一五一一年,阿爾布克爾克召集麾下軍官討論立即攻擊印度最富庶的港口果阿(Goa又稱臥亞)的事宜,當時出任參謀官的麥哲倫表示反對,其認為近年用兵頻繁,士兵疲憊,主張應讓船員士兵獲得休養,且目前印度洋波濤洶湧,非用兵時機,此舉,遭到了阿爾布克爾克的不滿,向曼紐爾國王提出不利於麥哲倫的報告,所以當一五一二年麥哲倫返回葡國時,曼紐爾對其態度轉趨冷淡,且漠視其在東方的軍功而未予加俸。麥哲倫受此委屈,亟欲扭轉國王對其不良之印象,主動參加葡萄牙進攻北非摩洛哥的軍事行動,卻在戰爭中受傷而終身成為瘸子,未料,禍不單行,麥哲倫管理的倉庫失竊,其遭到監守自盜罪名的指控,麥哲倫急忙向國王申訴,但仍被拒絕而送審,審判的結果雖然無罪開釋,但麥哲倫深受屈辱,乃向國王要求增加年俸、指派適當的任務,以示王室對其尊重及信任,但曼紐爾一概加以拒絕,失望傷心之餘,麥哲倫乃問能否轉效其他國王,曼紐爾冷淡地回應:「隨你便」。麥哲倫自年少時即追隨曼紐爾左右,又在東方屢立戰功,卻受此待遇,實讓麥哲倫難堪至極,為了挽回名譽,遂萌生了探勘傳說中通往「南海」航向香料群島之航線的想法,麥哲倫與數名葡國船員遂到西班牙尋找機會。

三、轉效西班牙
沿著非洲海岸,自印度經麻 六甲 到達香料群島的東方航線,經葡萄牙歷任印度總督包括亞美達、阿爾布克爾克等人的奮力經營,帶給葡國鉅額的商業利益,此一海域又為葡國海軍勢力所籠罩,西班牙難以插手。且西葡兩國曾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主持下於一四九四年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劃分了勢力範圍,非洲至印度的東方航線專屬於葡國統轄。但香料群島位置在當時因經緯度不明尚非明確,西班牙也打算由大西洋之西方航線開拓通往香料群島的航線,故麥哲倫向西班牙宮廷提出從大西洋出航尋找海峽通往「南海」到達香料群島的計畫時,即使有哥倫布最後一次航行探勘「南海」失敗的經驗,仍然吸引了剛滿十七歲之西班牙國王的卡洛斯一世(後來繼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稱查理五世,以下均稱為查理五世)的興趣,查理五世乃於一五一八年任命麥哲倫擔任遠征隊總司令,並允諾將來任命其為發現地的總督,但查理五世又有點不放心,只同意撥給麥哲倫五艘破舊的小船:千里達號(旗艦)、聖安東尼號、孔塞普西恩號、維多利亞號及聖地牙哥號。葡王曼紐爾知悉西班牙贊助麥哲倫航海計畫後,擔心因此會破壞葡國獨佔香料貿易的利益,乃出面阻擾並命葡國大使在西班牙宮廷造謠離間,據說還派人要暗殺麥哲倫,查理五世對於麥哲倫亦起了戒心,派了西班牙官員隨行監督,但麥哲倫沒有放棄計畫,於 一五一九年九月二日 (另有一說為 八月十日 )從西班牙南部的聖盧卡爾港(Sanlucar)出航,人類史上首次的環球航海,就此展開。

四、
鎮壓叛亂
麥哲倫的船隊組成份子相當複雜,除了西、葡兩國人以外,還包括法國人、日耳曼人、義大利人,甚至還有伊斯蘭教徒及非洲人,絕大多數以西班牙人為主,但麥哲倫認為葡萄牙航海技術領先西班牙,在出航前就為了雇用多一點的葡萄牙籍船員,與西班牙官員多次爭論,隨行的西班牙官員及船長早因此事與麥哲倫彼此互有心結。船隊行經大西洋抵達巴西海岸後,沿海岸而行,由於前途未明,天氣嚴寒,食糧短缺,且麥哲倫並未向其他船長公開其航行路線計畫,只要求跟著旗艦前行,西班牙籍的諸船長對於麥哲倫的領導頗有不服,彼此關係緊繃,叛亂事件於停泊聖胡利安港時爆發,叛亂份子佔據了聖安東尼號、孔塞普西恩號、維多利亞號,麥哲倫只控有旗艦千里達號及裝備最弱小的聖地牙哥號,處於絕對弱勢,麥哲倫假裝同意叛亂船長之要求,派使者前往談判,卻讓使者伺機殺了帶頭叛亂的船長,鎮攝住其餘船員,以武力重建了權威。後來,順利解決飲食問題,亦安撫了船員不安的情緒。一五二0年八月,麥哲倫船隊遭遇到暴風雨侵襲,再度陷入危機,但前導的船艦順利發現海峽,鼓舞了士氣,認為得以通往傳說中的「南海」,該海峽即為今日的「麥哲倫海峽」。船隊沿著海峽航行,海岸邊的原住民,在夜晚燃燒的溝火,有如儀丈隊歡迎麥哲倫到來一般,讓麥哲倫心情極佳,麥哲倫乃將此地命名為「火地」,今日智利的火地島名稱由此而來。一五二0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 穿過了海峽,眼前的是一片浩瀚無際的汪洋大海,麥哲倫一路前行,一百多天的航行風平浪靜,有如神助,麥哲倫乃給這傳說中的「南海」取了個名字:「太平洋」。

五、
客死異鄉
當麥哲倫經過馬里亞納群島的島嶼時,島嶼原住民第一次看到歐洲白人,莫不感到新奇有趣,起初,雙方接觸尚稱融洽,但原住民餽贈船隊新鮮水果、蔬菜、糧食等物品,依照當地的習俗,也從船艙內搬走一些物品,卻引起麥哲倫及船員的不快,認為原住民行徑有如強盜,曾經因此登島以優勢武器殺害島民及燒毀屋舍以資報復,誠為不同文化交流過程中發生的憾事,也預告了歐洲白人欺凌太平洋各島嶼住民之侵略行動時代的到來。麥哲倫於一五二一年三月抵達菲律賓群島,因為同行的馬來人隨從奴隸在某次與他人互動時聽聞到家鄉話,讓麥哲倫確定他們的所在位置距離香料群島及馬來半島就在不遠處了,證實了「地圓學說」的真實性。 一五二一年四月七日 ,麥哲倫到達宿霧島,興起傳教的狂熱,積極讓宿霧島的部落首長改信天主教,並保證協助攻打馬克坦島的敵對部落,而捲入了當地部落間的衝突當中,過於自信的麥哲倫,只率領了少數部屬,就與馬克坦島上千人的部隊交戰,輕敵的結果,讓麥哲倫付出生命作為代價,死於 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麥哲倫死後,船隊四散,僅有維多利亞號船長及十八位船員,九死一生,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首次環球航行的壯舉,但世人仍把此一榮耀歸功於麥哲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