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克爾克像
一、葡國戰將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亦有譯作阿布奎基),生於一四五三年,早年參加葡萄牙在北非的軍事行動,戰功卓越,忠貞開明,為葡王約翰二世(John II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二世、若昂二世)的寵臣及愛將。葡萄牙經由達伽馬發現印度航線之後,葡國決定運用優勢的海軍實力排除其他競爭者,而獨佔東西方貿易之利益。阿爾布克爾克早於一五0三年即奉命率領艦隊前往印度,協助與葡萄牙友好的印度科欽(Cochin),抵禦與葡國敵對的卡利克特的進攻。一五0七年,阿爾布克爾克又受命率領艦隊進攻波斯灣戰略要地荷姆茲,迫使當地統治者向葡國稱臣納貢,並讓葡國興建要塞,企圖阻擾過去伊斯蘭教徒從印度經由荷姆茲進入阿拉伯半島的傳統貿易路線。葡王曼紐爾於一五0五年任命素與阿爾布克爾克不和的另一將領法蘭西斯科.德.亞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擔任第一任印度總督,負責經營葡國在東方的事業,以科欽為基地,亞美達率領的葡國艦隊數度與埃及、印度卡利克特的聯合艦隊激戰,威尼斯為了延續過去佔據東西方貿易仲介的角色,也暗中協助埃及海軍與葡國船艦作戰,亞美達在其任內相當程度地削弱了伊斯蘭教徒在印度洋的海軍實力。
二、出任印度總督
一五0九年,曼紐爾國王改而任命阿爾布克爾克接任亞美達成為第二任印度總督,正是在阿爾布克爾克手上,真正奠定了葡萄牙在亞洲殖民商業帝國的基礎。阿爾布克爾克具有宏觀的戰略眼光,認為既然要獨佔東西方的貿易利益,就必須直接控制香料群島,為此,其先派遣偵查艦隊探查從印度通往香料群島的必經戰略要地「麻 六甲 」的虛實。麻 六甲 長久以來就是中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馬來人進行貿易、交易熱絡的港口,控制著狹窄的麻 六甲 海峽,是東亞、東南亞與印度間之海上貿易路線必經之地。偵查艦隊的意圖被麻 六甲 的蘇丹察知,表面上佯裝歡迎葡國船員,私底下則派兵包圍攻擊,幸賴機警的一名船員協助示警,船隊免於全軍覆沒,這名機警的船員正是後來大名鼎鼎完成首次環球航海的麥哲倫。一五一一年七月,阿爾布克爾克親率十九艘船艦組成的艦隊進攻麻 六甲 ,激戰六週後,攻陷麻 六甲 ,切斷了過去依賴麻 六甲 轉運香料的伊斯蘭教徒的商業命脈,後來,阿爾布克爾克又命遠征隊前往香料群島,控制了香料原產地。葡國藉此掌握了絕對的商業競爭優勢,確立了在東方貿易的霸權,伊斯蘭教徒數百年來扮演的東西方貿易轉運角色受到重大打擊。然而,阿爾布克爾克進攻控制紅海入口的葉門亞丁時遭到挫敗,嗣後亞丁落入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葡國無法完全封鎖經阿拉伯半島的傳統貿易路線,但輸往歐洲的香料貿易利益絕大多數已由葡國所掌控。
三、老將殞落
阿爾布克爾克原本打算攻佔一直與葡國作對的卡利克特作為殖民基地,失利後,轉而進攻果阿(Goa,又稱臥亞),果阿的居民無力抵抗,淪於葡軍與伊斯蘭教徒互相拉鋸的戰爭之中,果阿落入葡國之手。阿爾布克爾克有意將果阿建設為葡國在亞洲的大本營,鼓勵葡國士兵與當地婦女通婚,施政強調公正嚴明,包括與印度人士的交往都頗受信賴,並修建了許多教堂,吸引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到此傳教,日後,耶穌會教士從此處散播至亞洲各地繼續傳教事業,前進中國、日本等地。阿爾布克爾克自己從一五一三年起也多次派使前往中國廣東,尋求與當時中國明朝政府通商的機會,是近代歐洲官方首次與中國官方的接觸紀錄,當時葡萄牙人被中國官方稱為「佛郎機人」。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獲得中國明朝政府同意在澳門定居經商(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亦在日本九州種子島登陸(一五四三年),將槍炮傳入了日本戰國大名手中;而葡萄牙人航行日本經過中國大陸東南方的一座島嶼,葡國水手們驚呼:「Ilha Formosa」(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就此成為台灣的另一個代名詞(但有研究者指出,一五五四年的葡人製作之地圖已有標明福爾摩沙之位置,但並無法史料證明「福爾摩沙」之名確實是葡國水手行經台灣島時所稱呼)。奠定葡萄牙在亞洲基礎的阿爾布克爾克,因其戰略計畫過度擴張,與滿足於現況利益的葡王曼紐爾意見不同,而其公正不阿的施政,又受到在印度的葡萄牙貴族的讒言,於一五一五年失去了曼紐爾的寵信,曼紐爾下命召回年老體弱的這位印度總督,適逢荷姆茲爆發反抗葡國的事件,阿爾布克爾克親自出兵鎮壓,在回到果阿的船上,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據說曼紐爾迷信將阿爾布克爾克骨骸埋於果阿,可保印度殖民事業之安泰,未依照阿爾布克爾克遺言將屍骨送回葡國,直到五十年後,阿爾布克爾克的骨骸才返回了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