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洲崛起時代]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麥哲倫像

一、
征戰東方
斐迪南.麥哲倫(葡文:Fernão de Magalhães)出生於西元一四八0年的葡萄牙中部沙布洛扎(Saborosa),為低階貴族出身,幼年時期曾擔任過綽號「完壁王」的約翰二世國王(John II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二世、若昂二世)的侍童,十五歲時,又成為王位繼承人曼紐爾(Manuel)的侍從官。隨著達伽馬成功開闢通往印度的航線後,葡國上下都興起一股東方熱,青年貴族及軍官莫不以參加東方遠征隊為目標,麥哲倫也加入了這股熱潮,傳說麥哲倫還曾多次親訪達伽馬,請教航海相關事宜。一五0五年,麥哲倫參加了首任印度總督法蘭西斯科.亞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的艦隊航向印度,多次建立軍功,並在麻 六甲 蘇丹佯裝與葡國船隊友好時,預知危險,適當地發出警告而讓船長及船員保住性命,其中獲救的船員法蘭西斯科.謝蘭,因此與麥哲倫成為好友。後來麥哲倫累積軍功而晉昇為上尉,於一五一一年並加入了第二任印度總督阿方索.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亦有譯作阿布奎基率領的麻 六甲 遠征隊,嗣後亦參加了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的遠征隊,其好友法蘭西斯科.謝蘭搭乘的船遇海難,經當地住民協助而獲救,決定留在千地那島,並寫信給麥哲倫詳述千地那島及周圍的財富及情況,使麥哲倫得知香料群島東方為一片海洋,一般咸認後來麥哲倫對於從美洲(一般誤認為印度半島)開拓通往亞洲航路的想法,就是根植於上述情報而產生。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哥倫布像

一、
雄心壯志

因「發現」美洲新大陸而聞名的哥倫布,全名為克利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其出生地及出生日期均有爭論,出生地包括葡萄牙、西班牙、熱那亞、科西嘉島,甚至連瑞士、英國都有人主張,出生日期則有一四四六年、一四五一年等不同說法。依據學者研究,一般認為哥倫布係一四五一年出生於熱那亞,父親為紡織行會的下層市民,因為熱那亞為中世紀的地中海貿易之重要港口,市民們所從事的活動幾乎都離不開海洋,哥倫布在年輕時也參與了航海活動而成為水手。在一四七六年,哥倫布參加了熱那亞的武裝商船隊,駛往英國途中,遭到法國及葡萄牙的艦隊攻擊,哥倫布負傷落海,幸運地漂流至葡萄牙海岸,隨後前往擔任繪製地圖工作的二弟巴托羅梅(Bartolomé)所在的里斯本定居。哥倫布在葡萄牙一待就是十四個年頭,於一四七九年並娶了貴族之女菲麗帕(Filipa)為妻。菲麗帕的父親本身也是葡國著名的航海家,曾在亨利王子麾下從事航海事業,擔任聖托島(Porto Santo)的首任總督,哥倫布從其岳父遺留的資料,獲得豐富的航海知識,並在一四八二年開始擔任葡國商船的船長,曾航行至冰島、希臘及非洲黃金海岸等地,實際累積了遠程航行的經驗。哥倫布受到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所吸引,對於書中描述富饒的中國及日本的傳說印象深刻,並接受了當時在知識界流行的地圓學說,深信大西洋的彼端就是亞洲大陸,最後,更與佛羅倫斯天文學家托斯堪內利(Paolo dal Pozzo Toscanelli)積極通信,托斯堪內利鼓勵哥倫布將想法付諸實現,於是,滿頭紅髮、高大魁武的哥倫布,懷著橫越大西洋向西航行至亞洲的雄心壯志,決定提出航海計畫。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伽馬像

一、
意外的人選
達伽馬全名為瓦士可.達.伽馬(Vasco Da Gama),於西元一四六九年出生於葡萄牙濱海城市錫尼什(Sines),父親埃斯特旺為貴族出身,擁有騎士頭銜,據說曾擔任過王室財政監察官及錫尼什要塞駐守司令官,達伽馬從小就生長在海邊,之後進入宮廷接受教育,並擔任軍官。在狄亞士Bartolomeu Dias)於一四八八年發現非洲南端好望角之後,葡萄牙王室由於約翰二世國王John II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二世、若昂二世)身體不佳,與鄰國西班牙的關係又因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關係而陷入緊張,加上西非奴隸貿易的利益穩健成長,葡萄牙在整整七年內幾乎沒有進一步的航海遠征計畫。但約翰二世國王去世後,其堂弟兼外甥的曼紐爾(Manuel)國王於一四九五年繼位,二個月內召開議會討論派遣船隊前往印度的計畫,雖然有人顧慮介入印度的香料貿易,可能導致與伊斯蘭教徒(控制印度洋至地中海東岸的香料貿易)及熱那亞、威尼斯(仲介伊斯蘭教徒與歐洲人之間的香料貿易)之間的戰爭,但香料的利益實在誘人,所以曼紐爾國王及多數議會成員還是通過了派遣艦隊前往印度的決議。但曼紐爾沒有選擇經驗豐富享有盛名的狄亞士,卻意外選擇了年輕的達伽馬出任艦隊司令,成為歷來史家討論的話題。或許是考量此行航程甚遠必須具有控制船員的手段,且目的在於開拓航線,需有能與東方統治者交涉的外交手腕,所以貴族軍官出身的達伽馬更適合此項任務。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狄亞士像

一、航海世家

巴爾托洛梅烏.狄亞士(Bartolomeu Dias)出生於西元一四五0年左右,從年輕時就熱愛航海,擔任過船員,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航海經驗。部分學者研究指出,狄亞士可能與在「航海王子」亨利麾下於一四三四年越過波加多角的João Dias,及一四四五年發現Cape Verde Islands(現在的塞內加爾境內)的Diniz Dias等葡萄牙早期的航海家,有親係關係甚至是其後裔,果爾,狄亞士可以說自小就是在聽著長輩的航海傳奇經歷下而成長。狄亞士據說曾負責管理皇家倉庫,並有宮廷騎士身份,於一四八一年,受「完璧王」約翰二世國王(John II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二世、若昂二世)之命,隨同Diogo d'Azambuja探索非洲西岸黃金海岸一帶,使得狄亞士對於西非沿岸有了實際航海的經驗。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亨利王子像

一、騎士之夢

伊比利半島從中世紀「收復失地運動」以來,所興起的基督教國家包括卡斯提亞、亞拉岡及葡萄牙等國,除了與伊斯蘭教徒摩爾人勢力作戰外,彼此之間亦時有衝突。西元一三八五年,卡斯提亞王國興兵攻打陷於內亂的葡萄牙王國,因獲得英國援助而戰勝敵軍的葡萄牙Aviz王朝開創者約翰一世國王(John I of Portugal,葡文為João,固亦有譯作裘安一世、若昂一世),乃與英國王室聯姻,與菲莉普王后(Philippa of Lancaster)結婚後生了三個王子:都爾特(Duarte)、佩德洛(Pedro)及亨利(Henry),其中 一三九四年三月四日 出生的三子亨利即為後世著名的「航海王子」。據說他誕生時,星象家預言他:將進行高貴而偉大的征伐,並發現他人無法看到的神秘事物。亨利及其二位兄長長大後渴望透過戰爭取得榮譽的騎士資格,而無法滿足其父親預計安排的比武競賽,為此,財務大臣建議遠征伊斯蘭教徒統治而控有直布羅陀海峽顯要之地的北非休達(Ceuta),剛開始約翰一世國王顧慮與敵國卡斯提亞間的外交變動及軍事風險,而不願同意,但亨利以「卡斯提亞雖是我們的敵國,但只是一時的,因為他們仍是基督徒,但是伊斯蘭教徒在本質上就是我們的敵人!」為由,勸服了父親。葡萄牙秘密準備攻擊行動,亨利在奧波多負責營造船艦及招募船員工作,期間,菲莉普王后去世,臨終前賜與三位王子各一把劍,更激起了亨利及其兄長的決心,一四一五年以優勢的海軍力量攻佔休達,此為葡萄牙歷史上首次的海外軍事行動,三位王子包括亨利在內,因此戰功,均由父親約翰一世國王以母親生前贈送的劍封給騎士頭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年戰爭後的歐洲勢力版圖(轉載自Wiki網站)

一、三十年戰爭的背景
歐洲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歐洲大戰即為「三十年戰爭」,此戰主要的參戰國包括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波希米亞(現在的捷克)、丹麥、瑞典、法國、荷蘭,另有薩伏衣、曼圖亞、威尼斯等義大利邦國及神聖羅馬帝國所轄日耳曼諸侯國包括巴伐利亞、薩克森、勃蘭登堡(後來成為普魯士)、巴拉提那(萊茵普法爾茲)、布倫斯維克等,參戰國數目之多,有如一場歐洲大戰。戰爭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日耳曼境內及日耳曼周邊的波希米亞、法國東部、荷蘭南部、丹麥南部等地,範圍牽連廣泛。戰爭的規模,在一六三0年代左右,西班牙動員了三十萬、荷蘭部隊增為八萬、瑞典出兵十二萬、法國則為十五萬、帝國軍亦達到十萬(包括奧地利本國及華倫斯坦所率領的私人部隊),當時是歐洲有史以來參戰兵員最多的戰爭。戰爭的期間,從一六一八年波希米亞爆發的「布拉格窗口拋出事件」開始,至一六四八年「西發里亞條約」簽訂為止,長達三十年之久,足使青年人變成老年人。引起此次大規模戰爭的原因,錯綜複雜,主要可分為宗教爭執及政治戰略兩方面,雖然也有涉及經濟因素,但並非主要原因,故以下僅就宗教及政略兩點扼要說明: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荷蘭獨立戰爭時期的尼德蘭地圖(轉載自網路上:寒江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册》

一、英國的動盪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查理五世統治之哈布斯堡王朝領域(轉載自WIKI網站)

一、查理五世皇帝的版圖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419px-Italy_1494_v2[1]
義大利戰爭前夕之義大利勢力分佈圖(轉載自Wiki網站

一、義大利戰爭前後的半島局勢
 
歐洲自從羅馬帝國崩潰,經過了中世紀的蠻族遷移及建國、基督教的普及及封建制度的興衰,歷經了千年之久,長期籠罩在封建王朝的興替與教會勢力的左右之下。因地中海貿易、朝聖活動、十字軍東征,而累積巨大財富的義大利城邦國家,在諸多貴族、富豪、市民的支持下,以豐厚的財力為基礎,自十四世紀左右,由但丁、薄伽丘、佩脫拉克等人引領風氣,首先開啟了後世稱為「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潮,十五世紀末,在「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時代達到了最高潮,整個義大利的精神及物質文明,領先歐洲各地,後來並影響了其他地區,被認為是近現代文明的先端。掙脫了封建、宗教的傳統束縛,思想上的轉變,也促使了世俗主義的趨向。宗教界的領袖教皇,淪為諸多權貴家族競逐的對象,賄賂、陰謀、敗德等層出不窮,此一時期的教皇,包括西斯篤四世(Pope Sixtus IV)、英諾森八世(Pope Innocent VIII)、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等人,為了自己及家族自身的利益,不斷地成為紛爭的參與者,甚至販賣聖職、出售「贖罪卷」以為牟利等。而佛羅倫斯共和國則由銀行業的梅第奇家族所掌握,包括科西莫Cosimo)、皮耶洛(Piero)及羅倫佐Lorenzo)三代先後執政,成為僭主。甚至,原本為一介傭兵首領的斯福查家族(Sforza)的法蘭西斯科Feancesco),在米蘭公爵威斯康提家族(Visconti)斷嗣後,以女婿的身份成為米蘭公爵,躍升一國的統治者。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