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維利像

一、共和國秘書

西方著名的政治學作品「君王論」作者尼可羅.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於 一四六九年五月三日 誕生於佛羅倫斯(翡冷翠),據說馬基維利誕生時,雙眼睜開,與蘇格拉底一樣,暗示著將來會成為不平凡的思想家。馬基維利的父親是法律顧問,但非執業律師,其家族為地主階級,雖非佛城之權貴家族,惟家族中人不乏參與政治活動者。馬基維利父親喜好藏書,希臘、羅馬等古典書籍不少,所以馬基維利雖僅受過有限的教育,其年少時的閱讀經驗,奠定其日後寫作思考的基礎。馬基維利年少時,目睹了佛城掌權者羅倫佐.梅第奇縱橫義大利維持各方勢力均衡的時代,也經歷了羅倫佐去世後,法王查理八世發動「義大利戰爭」,梅第奇家族垮台,多明尼克派修士薩伏納羅拉進行神權統治的變動。當一四九八年,馬基維利滿二十九歲時,薩伏納羅拉遭到火刑,佛城建立共和政府,默默無名毫無政治資歷的馬基維利,脫穎而出,被國會選為第二秘書處秘書,開啟了他的仕宦生涯。歷來史家對於馬基維利為何能擊敗其他三位學經歷都比他完整且年長的候選人而當選有諸多說法,無論如何,馬基維利自此開始參與佛羅倫斯的政局,躍上歷史舞台。

二、
東奔西走

佛城共和國第二秘書處秘書雖然官階不高,但負責處理內政文書,草擬政府公告,傳送及收受訓令、情報等,擁有政府內外的第一手資訊,是重要的行政官員,因實際上與第一秘書處職務重疊交雜,加上馬基維利工作勤奮,思考敏銳,受長官賞識,很快地,他也處理了外交相關事務,後來,佛城成立「十人委員會」專職軍事任務,馬基維利又被任命為該委員會之秘書,所以馬基維利雖然不是執政者,亦非權貴者,但其職務卻實際參與了佛城共和國內政、外交、軍事、情報等層面。馬基維利因非權貴出身,並無大使之名份,通常只能擔任副使,但實際的外交交涉,大多是經由其完成,包括為了征服比薩的問題、與法國的外交問題及安撫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之子范倫提諾公爵西薩.博爾吉亞的任務,可以說是相當活躍,提供了馬基維利許多寶貴的參政經歷,並與包括法王路易十二、西薩等人有勢力的大人物直接接觸,讓其日後寫作「君王論」等著作時擁有對君王直接的觀察心得。尤其馬基維利共有二次被派往與西薩交涉的經驗,讓其內心受到了顯著的衝擊,因此,後來寫作「君王論」時,對於當時以殘暴不仁聞名的西薩給予了高度讚揚。值得一提者,馬基維利前往西薩的宮廷出使期間,正是達文西受僱於西薩擔任軍事建築及工程總監的時候,雖無直接史料證明,但一般咸認同為出身於佛羅倫斯的馬基維利及達文西,彼此的友誼應是在當時所建立。

三、
榮耀與挫敗

對於當時的佛城共和政府而言,攸關商業利益及城邦存亡的大事,首推比薩的問題。比薩作為距離佛城最近的出海港口,對於佛城商業利益至為重要,佛城曾多次對比薩用兵,辛苦地降服了比薩,但「義大利戰爭」爆發,梅第奇家族垮台的同時,比薩脫離佛城而獨立。比薩的獨立獲得威尼斯共和國的支持,比薩也向盤據佛城東方的西薩尋求庇護,佛城唯一的盟友法國,又對於比薩的立場曖昧不明,共和政府依賴招募的傭兵及瑞士傭兵,付出了大量金錢,始終無法佔領比薩,弄得騎虎難下,人民怨聲載道。據研究者指出,馬基維利曾與達文西合作,企圖整治流經佛城的亞諾河,改道至運河,使佛城得以不經由比薩而直接通航至海洋,同時可控制水流方向迫使比薩因水攻而投降,可惜該計畫推行不利而致失敗。馬基維利後來提出徵召農民組成國民軍隊,取代不可靠的傭兵,獲得共和政府同意,依賴這支國民軍及部分傭兵,終於在一五0九年重新降服比薩,馬基維利也代表共和政府簽署比薩的降書,其個人事業達到了最高點。不過,隨著教皇尤里烏斯二世與法國的對立態勢升高,佛城在雙方陣營之間難以周全,得罪了羅馬教廷,加上紅衣主教喬凡尼(羅倫佐次子,後來被選任為教皇利奧十世)的煽動,謀求梅第奇家族重返佛城執政,與尤里烏斯二世結盟的西班牙軍隊在那不勒斯總督卡多納(Ramón de Cardona)率領下進攻佛城,佛城國民軍在普拉托慘遭殺戮,共和政府崩潰,馬基維利遭到解職,嗣後更因無法證實的反梅第奇家族的陰謀罪名遭到牽連,被捕入獄,關在巴傑羅宮(當時為警察局,現在成為美術館)受到嚴刑迫害。

四、
寫作生涯

一五一三年利奧十世出任教皇,首次有佛羅倫斯人當選為教皇,舉城歡騰慶祝,馬基維利獲得特赦釋放,喪失公職收入的他,只能帶著家小住到鄉村的家族產業,正值四十四歲壯年的馬基維利,無法忘情於公職生涯,為此痛苦不堪,白天買醉賭博,但晚上則勤奮寫作,因為此一時期,他除了思考寫作以外,可以說是無事可做。討論君主政體的「君王論」(一五一四年完成)及討論共和政體的「政略論」(一五一七年完成),還有根據他對軍事看法而寫的「戰略論」(或譯為「戰爭的藝術」,一五二0年完成)及研究古羅馬政治的「論李維十書」(推測為一五一三年完成),甚至還寫了迄今歐洲仍有持續上演的喜劇「曼陀羅花」(一五一八年完成),都是在此一時期所完成,馬基維利在政治官場失意,卻以上述作品傳頌於世。由於他一直想要恢復公職,屢次透過友人向梅第奇家族謀職,後來,受梅第奇家族紅衣主教朱利安諾委託(嗣後成為教皇克里門特七世),寫作生涯最後的作品「佛羅倫斯史」(一五二五年完成),詳載了佛城的興亡及梅第奇家族的事業。其中,「君王論」被公認為西方政治學的經典作品,甚至有論者以為此書開啟了政治學成為獨立學問的研究大門,數百年來有諸多著名思想家及學者對於本書的研究與批評,幾乎可以形成另一個專門知識。馬基維利曾詼諧地替自己加上頭銜:「歷史學家、喜劇作家、悲劇作家」,也多次自稱為「詩人」,其生前對自己的定位雖是如此,但後代卻對其「政論家」的地位最為肯定。

五、文藝復興的終結

馬基維利於一五二一年結識了知心好友圭恰迪尼(亦有譯作古奇亞迪尼),雖然兩人出身背景及處事態度不同,但圭恰迪尼與馬基維利卻是一見如故,兩人頻繁的通信內容還流傳至今。馬基維利與梅第奇家族和好之後,曾受託處理一些簡單的出使任務,但並未受到重用,不過,圭恰迪尼深受梅第奇家族的信賴,包括教皇利奧十世、克里門特七世都予以拔擢,圭恰迪尼一路爬升成為教皇所任命統領羅馬涅地區的總督,馬基維利也因此再度涉入政治外交事務,扮演類似顧問的角色。馬基維利登上歷史舞台的時間,正是查理八世、路易十二世發動「義大利戰爭」的時代,現在,年輕的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再度開啟第三階段的「義大利戰爭」,與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皇帝展開競爭,戰雲密佈,馬基維利重提他多年前籌組國民軍的建議,惟羅馬教廷並未慎重看待。克里門特七世先是與查理五世合作,當法蘭西斯一世兵敗「帕維亞之役」被俘之後,查理五世對於義大利的威脅大增,克里門特七世轉而與後來被釋放的法蘭西斯一世結盟,查理五世遂派大軍入侵義大利,圭恰迪尼負責統領教皇軍隊對抗,馬基維利則隨同在側。從法蘭西斯一世叛逃於查理五世的波旁公爵查理,負責統領西班牙、日耳曼聯軍進逼而來,圭恰迪尼率領的教皇軍避免與敵軍正面交戰,但查理突然領軍南下羅馬,圭恰迪尼與馬基維利緊跟在後,未料,查理於攻城時意外戰死,而羅馬僅僅一天就淪陷了,克里門特七世被軟禁在聖天使堡,喪失主帥的西班牙、日耳曼聯軍軍記廢弛,大肆劫掠,整個羅馬城除了少數建築物以外,幾成廢墟,這就是一五二七年的「羅馬大劫掠」,文藝復興時代就此終結。無法救援的圭恰迪尼只能靜待羅馬教廷的指示,而馬基維利得知祖國佛羅倫斯趁機再次驅逐了梅第奇家族勢力,重建共和政府,急切地返回佛城想要貢獻己力,再次參選國務秘書,但由於他與梅第奇家族過從甚密,因而落選,受此刺激,馬基維利一病不起,兩天後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與文藝復興時代一起走入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