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城內除了巴揚寺以外,還有許多景點可以參觀。位於巴揚寺通往北門的大道旁,有鬥象台、癲王台及閱兵台,在建築上一氣呵成。據說鬥象台是以前國王接見外賓的平台,也有一說認為是國王觀賞鬥象表演之處。鬥象台的平台刻有大象浮雕,裝飾上較為單調,但癲王台的平台則有數列神像及各種神獸的浮雕,視覺上的變化比較多。中間被稱為閱兵台的大平台,是連接鬥象台及癲王台的長條狀平台,可以環顧四周環境,確實是國王閱兵或進行國家慶典的好地方。閱兵台前方草坪通往東門方向,可以看到數座磚塔,詢問雇用的司機Dom,這些磚塔作何使用?Dom竟答稱:這些是國王觀賞舞者表演的高塔,國王會在平台上與大臣一起觀賞舞者攀爬其上的表演。嘿?國王眼力這麼好嗎?從閱兵台距離這幾座磚塔少說也有二百公尺的距離,怎麼觀賞呢?舞者又如何在高塔上攀爬起舞呢?


十三世紀的周達觀,當年所寫的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又兩家爭訟,莫辯曲直;國宮之對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二人各坐一塔中,其外兩家自以親屬互相提防。或作一二日,或三四日,其無理者必獲證候而出:或身上生瘡癤,或咳嗽發熱之類,有理者略無纖事。以此剖判曲直,謂之天獄,蓋其土地之靈有如此也」。這種說法雖然有其可能,畢竟古代「天獄」、「神判」的觀念屢見不鮮,但如果二人皆發燒生瘡時,如何認定誰無理呢?或二人皆毫髮無事者,如何認定誰有理呢?而且為何是十二座呢?我個人倒是覺得這些磚塔應該具有宗教祭祀的意味,如果有舞者在其上表演,應該不是娛樂之用,而是祭神之舞。或許後來有兼作監獄或所謂的「天獄」使用,但應該不是其主要的功能。


閱兵台、癲王台後方的皇宮遺址,現已不復存在,但往後方走,可以參觀被稱為「空中宮殿」(Phimeanakas)的建築,雖被俗稱為「空中宮殿」,但據學者考究此處應該是神廟建築,高聳的建築,還真是不適合年長者及行動不便的人攀爬,不知道以前國王上去祭祀時,是自己爬呢?還有由屬下抬轎往上爬?旁邊不遠處還有一個高大的國廟巴扶恩(Bapuon),依照周達觀遊記所記載,巴扶恩被他稱為「銅塔」,比「金塔」的巴揚寺還要高大,但由於目前整修當中,無緣拜見。

周氏當年描述吳哥城內情形是這麼寫的:「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對照現況,應該是指巴揚寺。其又寫到:「金塔之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此應該是指巴扶恩。其又續寫到:「又其北一里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其內中金塔,國主夜則臥其下。土人皆謂塔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係女身,每夜則見;國主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鼓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則必獲災禍…」,則前述「空中宮殿」便是國王供奉九頭蛇神的神廟了。至於蛇神化為女身,與國王同寢云云,則屬於吳哥王權統治基礎的「神王思想」的一環,這也是吳哥遺址中到處可見蛇神塑像的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